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李照宇工科试验班(工学)3130104748摘要: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而在中国,陶瓷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陶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陶瓷艺术也一直是颇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历经千年,仍盛而不衰。本篇论文将从中国陶艺的发展历程,现当代陶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浅谈中国的陶瓷艺术。关键词:中国陶艺文化;发展历程;现代陶艺。正文:一、中国传统陶艺的发展历程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活动。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仰韶文化的彩陶。仰韶文化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慢轮修整口沿,在器表装饰各种精美的纹饰。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曾出土了像人面鱼纹盆这种艺术珍品。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那便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采用快轮制陶技术,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自身的黑色取胜,表面光亮如漆,器体薄如蛋壳,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尽管在商代制陶工艺没有明显进步,艺术性也没有明显提高,但是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瓷器的前身“原始青瓷”。原始瓷从商代出现,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战国到东汉,逐渐的走向成熟,出现了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而且它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同时,在秦汉时期,制陶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朝时的陶俑造型逼真,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彩陶方面,汉代彩陶一改奔放热烈的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艺术表现力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的高度发达,民族的大一统使得唐朝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空前繁荣。而在陶瓷艺术中,最能代表这种盛唐气息的便是唐三彩。唐三彩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以黄白绿为主要色调,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多用于陪葬,作为一种冥器,它的实用性远不如当时的青瓷、白瓷。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的白瓷,到隋朝时,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至唐朝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到宋代,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达到了巅峰时期。考古学家将宋代瓷器分为六大瓷窑系,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它们因受到当地文化以及不同的加工材料的影响而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宋人在制瓷上,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而从造型角度来看,宋瓷几乎涵盖了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所有器形。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尽显贵族雍容。而在纹饰上,宋瓷纹饰题材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而独特。一般来说,龙、凤、鹿、鹤、自然山水常作为主题纹饰突出显著部位,而用回纹、云头纹等辅助主题,颇具生活气息。总的来说,宋朝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面旗帜,它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大大丰富了瓷器的种类,这也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明青花,斗彩,五彩都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粉彩、珐琅彩闻名中外。二、名陶鉴赏中国传统陶艺这一路走来,有不可名数的艺术珍品,本文适当选取一些,共为鉴赏。人面鱼纹盆藏品简介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用途:葬具所处时期:新石器时代前期出土时间;1955年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人面鱼纹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蛋壳黑陶杯藏品简介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用途:随葬礼器所处时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这件高柄杯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这件高柄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藏品简介名称: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高:41厘米口径:12.2厘米年代:明永乐年间文物原属:明代宫廷御用瓷器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佳品三、现代陶艺文化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我们不否认在传统陶瓷领域,中国的话语权独占鳌头,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事实,中国现代陶艺在世界领域的戏份却不再是那么重。现代陶艺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仅仅靠“实用”“美观”等观念就能涵盖的了的,它已成为艺术家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从陶瓷中便可展现出思维的火花。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仍存在这很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现代陶艺的现状,值得我们去深思。1.现代陶艺的功能问题从传统的陶艺过渡到现代陶艺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像所有艺术领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辩论自然不会少。我们讨论了太多太多的话题,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现代陶艺的功能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了现代陶艺的社会定位,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的现代陶艺才能像传统陶艺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话语权。现代陶艺不能像传统陶艺那样,只是作为一种工艺美术而存在。传统的陶艺家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这样陶艺难以真正上升为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只能算得上是工艺。现代陶艺应该扩大陶艺的艺术属性,不在仅仅局限于它的社会功用,着重于表达人的情感,透过艺术作品来进行更多理性的批判。2.陶艺的传播与传承问题虽然,中国人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但也谈不上对现代陶艺有多大的感情。从现状来看,现代陶艺仅在景德镇、上海等瓷区和大都市中基础较好,而从整体来看,现代陶艺的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一个真正的陶艺欣赏群体,这是很不利于现代陶艺在中国的发展的。要想使现代陶艺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从全民的角度出发,让全民重视起来,而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媒体传播。就目前来说,在我国,没有一个普适性的陶艺刊物,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报道,所以很难将国民的兴趣与陶艺找到一个统一的契合点。同时,对于陶艺的传承问题又归结到教育上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陶艺的教育亦是如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孩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兴趣。当然,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竟陶艺是一门动手完成的艺术创作,单单靠学习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这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很难有创新性的思维。3.陶艺批评机制的完善批评机制的缺失是造成现代陶艺发展滞后的一大原因。一团和气的倾向只会造成一个平稳发展的假象。同时,在这种平稳的环境下,新思维,新创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广。因此,陶艺的批评机制应该立即引入到现代陶艺的发展的轨道中来,这样才能刺激现代陶艺真正的成长,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到有用的经验和教训。以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来创造出一个适合现代陶艺发展的社会大环境。结语:中国传统的陶艺独具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民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实质,也正因如此,传统的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种不可遏制的发展状态之中。无论是宋代的秀丽,还是元代的浑厚,抑或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新时代,我们也应该让现代陶艺更具时代的特色,以批判的思维来指引现代陶艺的发展,期待着现代陶艺绽放出像传统陶艺那样的光芒参考文献:[1]齐彪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1—221[2]张晓杰.浅谈中国当代陶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陶瓷.2011(02)[3]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和中国知网
本文标题:陶艺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8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