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概念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以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以血小板减少和骨髓巨核细胞增生伴成熟障碍为特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于20-50岁男:女=1:3无明显前置症状和病因起病隐匿皮肤淤点、淤斑发病机理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血小板存活期缩短PAIgG增高占80-90%与血小板抗体相应的靶抗原IgG、IgA-GPIIb/a,Ia/IIa等IgM-GPIIIa、GPIb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部位脾脏发病机理血小板破坏的机制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和方式脾脏、骨髓、肝脏雌激素的作用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皮肤和黏膜出血皮肤:紫癜和淤斑,远端肢体皮肤黏膜:鼻和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多体征:脾脏常不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形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产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抗体诊断本并应以血小板寿命缩短为主要标准。多次化验血小板减少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成熟障碍具备下列五项之一:泼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有效;血小板相关抗体高;血小板相关C3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除外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鉴别诊断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脾机能亢进Evans综合征治疗一般支持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药物,首选治疗方法脾切除其他免疫抑制剂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机理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尤其脾脏)吞噬核破坏附有抗体的血小板抑制血小板抗体的形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为首选60-80%病人病情改善初次应用剂量要足够:1-1.25mg/kg,有效后逐渐减少剂量,半年至一年疗效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脾切除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器官,又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适应症:慢性ITP经激素治疗6月无效者有效率70-90%,完全缓解率45-60%其他疗法长春新碱硫唑飘呤环磷酰胺达那唑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预后与预防预后:反复发作预防:感染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purpura)概念是一种较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除紫癜外,常有皮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炎、腹痛及肾炎等症状。病因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奎宁食物鱼、虾、蟹、牛奶其他寒冷、外伤、花粉、疫苗注射发病机制自身免疫反应临床表现皮肤紫癜、常伴荨麻疹、多形性红斑腹部关节症状肾脏病变神经症状其他症状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出凝血机制检查免疫学检查皮肤或肾脏活检鉴别诊断ITP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消除致病因素一般治疗抗组胺类药物、芦丁、维生素C、止血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预后自限性,多数预后良好
本文标题: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78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