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沪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必修)学校:学科:年级:教师: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一、教材分析:高中一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在小学、初中阶段上过信息技术课.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验信息的基本特征。2、难点:信息的含义。四、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内容和过程1、引入问:“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里都隐含着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呢?——信息问:大家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原来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从正面去理解这个故事,你会怎样解释呢?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2、认识信息任何事物都有多个侧面,信息也不例外。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它有什么特征呢?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中关于信息的定义。课本:1、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等特点);2、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3、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4、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不会丢失或改变)。3、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信息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信息有哪些来源?信息有哪些载体形式?信息有哪些传播途径?信息有哪些存储方式?讨论交流,推导出信息的其他特性。如:传输性、概括性、真伪性等.4、通过多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概括信息的基本特征。案例1:天气预报报道明天要下雨,这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案例2:1万只耐克鞋的故事。问:信息除了案例中体现出来的的特征外,还有其它的一些特征,你能说说吗?六、思考与练习讨论并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七、教学反思: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教材分析: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各初中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要求标准不一,这导致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能作到因材施教;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自主性开始增强,如果能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从实际生活出发,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节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影响,是本课程的导言或概括性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延续和加深,开好本节课,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应用。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2、过程、方法目标: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掌握分析信息技术产生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探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2、难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分析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师进行总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五、教学内容和过程1、引入通过上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新闻报道、市场行情、科技成果、一副图画、一张照片、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等等都是信息,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之中。从人类的发展历史看,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进行信息关于处理、存储等方法的研究发明和应用。举例机器人,监控报警器等这些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信息技术,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主包括了哪些方面的技术呢?主要运用在哪里呢?(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交流)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1)、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的核心,扩展了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2)、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展了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3)、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扩展了人们对信息的控制和使用能力。4)、传感技术:包括热敏、嗅敏、味敏、光敏、磁敏、湿敏等敏感元件,扩展了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化生存成为新的生存方式,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了,大家看书体会一下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思考讨论,完成书本P16的练习。(学生思虑讨论、作答)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1)、语言的产生和应用:语言产生于社会,产生于全体的使用者,产生于社会的约定俗成。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猿到人进化重要标志,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和加工,利用声波进行传递。2)、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文字使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3)、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信息可以大量地生产、存储和流通,更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4)、电报电话、电视和其它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手段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5)、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信息的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得到惊人的提高。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信息技术应用各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更多的交叉学科。网络化:卫星通信、光缆通讯等构成了立体化信息传送网络。多媒体化:多媒体计算机和超文本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集文本、图像、音、动画和视频于一体的超媒体技术。智能化:信息技术与认知学科等的融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虚拟化:由计算机仿真生成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虚拟的现实情境去感知客观世界和获取有关知识、技能。5、信息技术的应用任务阅读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探讨其作用。例1:丰富的信息交流手段。例2: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例3: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例4:计算机数据分析及状态模拟。例5:专家网上会诊。学生活动: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并汇报6、信息技术的影响(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引导学生通过例举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更加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7、迎接信息技术社会的挑战(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在对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交流研讨,理解健康使用信息技术。8、总结本节课主要是对信息技术进行了阐述,要求大家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遵守信息法规,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六、思考与练习讨论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你能分析其原因在哪里吗?如何避免信息技术消极影响的危害?七、教学反思:第2章信息获取[单元一]一.二.信息需求和来源的确定〖单元概述〗信息需求的确定及信息的来源:学生围绕“策划一次劝告青少年不要吸烟的宣传活动”这一主题进行必要的信息需求分析,确定活动所需的信息及其来源。〖课程标准〗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目标〗◆知识性目标1.了解信息与载体的涵义。2.了解信息的主要类型。◆技能性目标1.学会根据任务和问题确定信息需求。2.学会根据任务和问题绘制信息需求表。◆情感性目标1.结合当前信息社会,能够辨证地认识信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适合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是问题解决式,由教师结合主题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准确地开展活动,同时,随着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经过师生有效地交流和讨论加以解决,再通过具体的评价,最终实现主题任务需求。过程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及引导学生活动设计及记录设计意图学前评价给出教师设计好(或教参中给定)的学前评价按照评价的内容思考、实事求是地做答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决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教师可以给出吸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的一些数据统计或实例,通过观察,谈谈你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感受、交流发言(表明自己对吸烟的态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吸烟的危害引出主题通过你们的感受和态度,现在由你们来策划一次劝告青少年不要吸烟的宣传活动,需要获取哪些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有哪些?学生继续思考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主题分析任务根据你们的思考,下面大家就以小组(自由分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和自主探究设计主题信息需求和来源的确定过程方案?学生分组,小组分工,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主题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其中包括互相协商、讨论交流,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培养学生分组协作分析任务的能力组间交流(可选)每个小组阐述方案,各组进行对比,查缺补漏。形成最终的方案(不要求讨论)各组组长宣读方案,其他成员对比分析记录,修改方案树立资源共享意识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请各小组按照分析所形成的方案,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写清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各小组根据方案设计解决策略并再次分工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解决策略的能力分组协作或自主探究完成根据具体的解决策略完成活动每位成员按照策略实现各自的任务,同时提出所遇到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确实有困难的组间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培养学生应用具体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交流与评价根据大家的完成情况,请每组展示本组所确定的信息及来源,并说出你们的确定依据即本节应该掌握的知识分组展示,其他组成员进行组间评价,本组成员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描述过程的能力;评价的能力;成果共享的意识课堂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活动情况,请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能力?形成了哪些意识?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本节课的三级目标后续活动及反馈总结性评价布置后续活动每位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巩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单元二]三.获取信息的方法〖单元概述〗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选择之一)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有关因特网方面的中文杂志《电脑技术》,并浏览你所感兴趣的信息;(选择之二)继续进行上一主题的探究,对已经确定为通过网络来源获取的信息进行检索。通过操作和讨论交流,体会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操作过程及各自的特点。〖课程标准〗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学习目标〗◆知识性目标1.了解信息来源的分类。2.了解信息来源的确定因素。◆技能性目标1.正确地认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2.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地使用信息来源。◆情感性目标1.密切关注日常生活中信息来源的变化,养成收集信息来源的习惯。2.与同学交流不同信息来源的优缺点,体验不同信息来源对人们的影响。〖教学过程〗适合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是案例分析教学法,针对任务的分析和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分析、分组交流讨论等案例分析的过程来实现信息检索的过程,从而形成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基本素养。过程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及引导学生活动设计及记录设计意图学前评价给出教师设计好(或教参中给定)的学前评价按照评价的内容思考、实事求是地做答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决定本
本文标题:沪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3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