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方艺术奇迹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导入新课:只要有自然,有生命,就有对自然的感悟,就有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证,听到废墟“留—留—”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大出近千亩。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此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万园之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宗璞作者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小香结》。其中《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饱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本文写作背景听录音废墟的召唤.mp4识字词níng迤逦1.字音字形kuòxūnièrú胄2.词语积累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甲胄(1)________:盔甲。(2)停滞:。窣忱zhì窸轮廓.()废墟.()嗫嚅..()()甲zhòu()停滞.()xīsū()()热chén()凝.固()yǐlǐ()()远瀛()观充塞()碣()石yíngsèjié(3)______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废墟(4)凝固:比喻固定不变;停滞(5)________:曲折连绵。迤逦嗫嚅(6)_____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7)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8):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9):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10):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11):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12):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如泣如诉若无其事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瞬息万变全文可分四个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4-10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11-19自然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20-21自然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题目解析:题目入手:《废墟的召唤》(拟人)‖‖指的是哪?召唤了什么?“废墟”──圆明园}融情于景“召唤”──改革,振兴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振兴中国。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组织材料的呢?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归纳大意。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1.阅读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出其作用?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荒芜的画面,抒发内心渴望更新的激情,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2、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以下各题1)怎样理解“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句话?2)作者用三十年前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后“他还是停泊在原野上”的现实,表达出怎样的一种情绪?本段中还有那些场景的描绘也表达出这样的情绪?运用比喻,形象的写出了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废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已经在这里停滞。表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如此描绘必然使读者产生共鸣—太需要变革了!3)怎样理解“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对于不思奋发图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深感惋惜。3、阅读文章第三、四段回答(1)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什么先是“欣然”,后却“怅然”?欣然是“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指自己始终没有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怅然”来源于热切的愿望,又孕育着“改造这凝固的历史”是这历史的沉重和凝固。文章第七段中第二次写到风吹过废墟发出“留—留—’的声音,是何用意?通过写风吹的时间的延长来暗示历史的悠久,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4、如何理解“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这里的风也是低沉的,也像是受到环境的感染,足以显示出这里的气氛的沉重。风犹如此,人何以堪!5“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明确:历史变迁,人世沧桑,楚国早已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仍在流传。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它的光辉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6、阅读文章第九段:谈谈你对第一句话的理解?空中的的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向往和憧憬。分析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问题: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理解这些对话体现年轻人的哪些矛盾心理。明确:①――“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②“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③“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明确:先以“匹夫有责”作答,又以“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来推诿,继而前后两次露出了“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从语言到神态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因为中国刚刚经历过浩劫之后,从1978年起步入改革开放阶段时面临着重重困难。7、阅读文章第14段如何理解这段的景物描写?通过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用暖色的落日和晚霞烘托爱国的热情。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9、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作者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祖国建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10.我们已经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11、如何理解“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讨论这两段的含义和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之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作者意识到这废墟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能让后人更清楚的认识历史,废墟的价值就在于他能给后人以警示:只有祖国强大了,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品味赏析语言:落日赏析: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明确: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1段)。(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②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9段)。(空中的的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向往和憧憬。)③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9段)(对比,更显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品味赏析语言:④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14段)。(通过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用暖色的落日和晚霞烘托爱国的热情。)⑤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19段)。(由落照、远山联想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浓墨重彩,意境浓重,情感激动。象征祖国百废俱兴,前程似锦,呼吁每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作出自己的贡献。)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1)“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2)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在告
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6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