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1《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在通过多次学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最后利用模拟试验探究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原因,从而明白风的形成原因。整个过程遵循“观察体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使学生逐步建构出风的成因。教师的指导仅仅是提出问题或活动要求,主要是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想。二、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中的位置与要求:在《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地球的运动与引起的变化”之一的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探究风的成因,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二)教学内容分析:《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学习内容,在之前的第一册中学习了《人与空气》,在之后的第四册中还要学习《生活中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第二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热空气》、《流动的空气》、《风的观测》、《关心天气》。《流动的空气》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热空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一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由此而形成风。进而为后面的学习《风的观测》、《关心天气》做好准备。(三)学生情况分析1.认知水平分析:2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经常会忙于实验而漏掉对某些细节的观察,虽然现在他们已经在第一学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指导记录。做到不会遗漏一些对于实验结果起关键作用的实验现象的观察,为进一步的推理扫清障碍。在知识上:在与此课有直接关系的热空气一课中,孩子已经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而且了解到一些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广泛应用。其中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将作为本课学习的直接知识基础。2.前认知水平分析:在本课教学之前,我进行一次前测,题目为“你认为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次共测试了28人,通过前测分析,感觉到学生对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存有一定的错误认识。能够答出与空气流动有关系的学生有2人,占0.7%,其中1人涉及到冷热空气流动的问题,有认为风是地球转带来的风,有认为跟云有关,有认为是人一走就有风,多数学生不知道,可想,学生对于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并不十分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表现为,可以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缺少抽象逻辑能力。基于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因此在本课中,通过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烟的飘动方向再次确认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几个步骤的教学,学生最终推理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就能形成风。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推理才能顺理成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教法:以实验研究和推理相结合的形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法:通过风的形成演示箱的实验,来研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在自然界中我们不能见到整个风的形成的实际事物,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因此,本课特别选用会冒出烟的蚊香,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事物移到学生的眼前。学生就可以借助探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与温度的关系,来进一步推理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五)教学准备分析:分组实验材料及用途:大塑料袋完成实验1,了解空气是可以流动起来的。3气球、小风车完成思考1,了解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风的形成演示箱、蚊香、火柴、蜡烛,研究烟的行走路线和方向,认识风的形成原因。演示实验:蚊香、火柴观察实验1,猜想空气流动的原因跟冷热空气相遇有关,突破难点三、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多种方法让空气流动起来,感受流动的空气就是风。2.通过观察教室内不同地点烟飘动的方向不同,推测同一个地区空气温度不同时才会流动,并猜想自然界中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的。3.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形成的。(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能够初步进行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推想。2.经历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究过程;3.初步体验“问题-推测-设计-验证-结论”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的验证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观察并记录的实验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教学难点:知道空气能流动起来是因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过来。(说明:本课教学重难点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进行制定)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4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探究空气是会流动的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在自己的周围喷一下。问学生:你闻到香味了吗?香味是怎样被你闻到的?预设:香味随着流动的空气,飘到了我们的鼻子里。(板书:流动的空气)目的:引出空气是流动的。(二)初步感受,形成概念2.生成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概念(1)提问:我们怎样能够让空气流动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等小结:生活中你可能有很多使空气流动起来的方法,很可能不止这些。在使这些空气流动的同时,我们同时感觉到平常人们所说的风的存在。在学生想出这些办法的同时,初步体会空气是可以流动的。(2)动手试试让空气流动起来a.你能使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吗?自己试做(实验1)预设一:两个同学实验时,袋口抓得很紧,感觉袋子在变形,推测出里面的空气在流开始教师喷香水情景导入初步感受指导活动模拟验证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指导设计模拟实验提问引导合理推测拓展延伸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揭示课题小组实验生成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概念揭示课题学生观察蚊香飘动方向,思考并回答引导猜想空气流动的原因小组交流设计实验明确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学生根据模拟结果小组讨论并回答认识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小组交流并回答巩固对风的形成的认识结束5动。策略一:看这样,空气可以借助我们的力量流动起来。预设二:两个同学实验时,其中一个学生没有抓紧袋口,空气扑到同学的身体上,从而感受到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策略二:看这样空气不仅可以流动起来,而且流动的空气还给我们带来一股风。实验简单,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空气可以流动b.怎样用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思考1)教师提醒,学生要先假设,说出实验步骤,实验验证,说说你的实验方法和感受?预设:把扎紧的气球口对准小风车正前方打开,这样风车就可以转动起来。是气球里面释放出来的空气流动的起来形成风吹动了小风车。策略:直接引入,当我们放开气球口地时候,从气球口喷出的空气形成风,直接吹动风车,使得转动起来。就像平时风吹到小风车上一样。初步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风(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通过让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让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这两个实验,了解流动的空气形成风。(4)你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使空气流动起来?我们有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够使得空气流动起来,其实,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建构理论认为,发散思维,是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取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概念的同化。以建构新的概念。(5)过渡:刚才我们使用的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人为的制造了风,那自然界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三)模拟验证,形成感知3.探究空气是怎样流动起来(1)引导猜想空气流动的原因(演示实验1)a.教师演示实验:在讲台前、窗户边分别点燃香,观察烟飘动的方向b.学生汇报看到的现象。预设:烟直着向上飘动c.烟向上飘说明什么?预设:没有风6d.演示实验:把窗子打开一条缝,在观察烟飘动的方向e.学生汇报现象,说明什么?f.指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提出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原因的猜想。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从前测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联想不到空气流动起来与温度的关系,增加这一演示实验和分析的环节,意图在于利用学习过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分析只有出现冷热空时,空气才会流动起来,为探究活动中的猜想提供帮助,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2)明确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a.谈话,要证明我们的猜想要怎样做?b.出示实验材料,风的形成演示箱,蜡烛。c.小组讨论实验方法d.汇报讨论结果,学生交流完善。e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画出烟飘动的方向。方法提示(ppt):在横向箱体的左端点燃蚊香,使蚊香头少量插到箱体中。点燃蜡烛,扣好透明箱盖。注意安全用火。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所发生的实验现象。填好实验记录。演示装置图蜡烛的状态烟的飘动方向箱内外的温度是否产生风点燃前点燃后熄灭后结论f.汇报交流重点,烟飘动的路线和方向ⅰ.没有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ⅱ.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ⅲ.熄灭蜡烛后,试验箱内外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7小结:通过对比,当箱内的蜡烛点燃时,箱内的温度升高,热空气向上流动,箱外的温度较低,冷空气遍流过来补充箱内原来空气的位置,因此烟就会横向向箱内飘动。随着飘动温度上升,热空气再上升,又向上飘动。得出结论热空气比较轻,可以上升,此时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教学重点突出出来ppt展示示意图。此部分的教学是以具体事物作支撑,简单直观,便于学生观察与思考。因为这时的儿童的思维虽然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四)合理推测,明确成因:4.认识自然界风的成因实验说明,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1)学生小组推测,分组活动。(2)汇报交流。教师图片展示海滨风景图。预设一、学生不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策略一、教师引导学生,在海滨,太阳出来的时候,陆地和海洋升温一样吗?陆地上和海洋上的温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空气应该怎样流动?预设二:学生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策略二: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描述自己的推测。大自然中,不同地区空气的冷热程度是不同的,当空气较热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我们就感觉到了风的存在。小结:自然界的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空气就会上升,这样,冷的地方的空气会向热地方流动,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风。运用ppt展示本段小结。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都是先要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以求关联,然后主动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获知。在这里就要充分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问题。(五)拓展延伸,以期巩固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推测,在冬天北京地区为什么经常刮西北风吗?六、学习效果评价1.教师随堂评价:用眼神、微笑、语言对学生及时评价2.自我评价:针对课上的学习情况评价非常好好一般需提高8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能与他人主动合作,认真完成实验操作针对实验现象,能够做到细心、认真地进行观察比较。我本节课的学习收获3.后测(1)()形成风。(2)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热空气酒会(),这样,冷地方的冷空气会向热地方(),来补充热空气()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七、教学设计特点风的成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在感性方面去认识风,如用塑料袋、气球、扇子、气筒、电扇等,通过这些学生知道了风是空气的流动
本文标题:《流动的空气》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7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