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讲侯颖第十章30年代小说(二)本章重点:吴荪甫、赵伯韬形象《子夜》的艺术成就一、生平(1896-1981)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读书与生活上过私塾,读过闲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有过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文学活动:1920年,接编并改革《小说月报》,使其成为发表新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1921年,发起并成立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理论建设: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文学批评:《春季创作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翻译: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俄国文学研究专号《我走过的道路》茅盾生前写下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前半生50多年的风风雨雨,为政治、社会、文化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主要文学成绩:1、1927—1928:处女作《幻灭》。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虹》(1929)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3、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虹》、《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中短篇集,散文集等。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6、建国后担任作协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遗愿设立茅盾文学奖,三年一届:现实主义、长篇(13万字)第七茅盾文学奖2008年二、茅盾出现的意义(一)“社会剖析派”的创始人。(二)彻底改变了“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其走向完善。(三)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吴组缃在《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祝贺》写到:茅盾没有一点架子,他不是那庙堂之器,他也不要那种俨然人师和泥胎的偶像。他只是辛勤劳苦的,仁慈宽和的,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和老保姆。三、《蚀》三部曲p165-168《幻灭》:革命前夕的高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静女士、慧女士)《动摇》: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方罗兰、孙舞阳、胡国光)《追求》: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蚀》的扉页上茅盾写下了这样的题词:生命之火尚在我胸中燃炽,青春之力尚在我血管中奔流,我眼尚能谛,我脑尚能消纳,尚能思维,该还有我报答厚爱的读者诸君及此世界万千的人生战士的机会。营营之声,不能扰我心,我惟以此自勉自励。“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以章秋柳为代表。四、长篇小说《虹》(1929)p168“虹”的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渡性的。反映时间:“五四”(1919)——“五卅”(1925)反映空间:成都——泸州——上海主人公:梅女士(梅行素)思想转变: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自由——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夏志清《中》P104认为:《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而从好多方面来说,这也是他作品中最精彩的一本。梅女士实在是作者所有小说里写得最用心,同时也是最引人入胜的女主角。这篇小说就是记载介乎“五四”(1919)和“五卅”(1925)这两个意义重大的日子之间,梅女士追求人生意义过程。茅盾说:“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而且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跳跃式的发展”。《简爱》成长缺少背景成长小说的特征:总:成长意味着人物趋向成熟,产生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协调个人意愿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1、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具有封闭性、完成性,一般包括“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过程。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也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2、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3、从形式上看,要有离家在路上或者到陌生的地方参与社会。4、成长的关键,要有顿悟的事情和帮助成长的人物。“《虹》实在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寓言故事”第一部分:四川成都学习及家庭生活。盲婚制度,丈夫柳遇春的寻花问柳,情人韦玉软弱第二部分:四川泸州师范学校谋得教职,又到了提倡“新思想”的惠师长家做家庭教师。第三部分:上海开始了新生活,她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但给她决定性影响的是一些革命者——梁刚夫她否定了以前的“个人主义、”等思想,投身于革命的熔炉,才能获得新的生活。她积极投身到了“五卅”运动的洪流。《虹》中梅女士经历了幻灭、动摇、追求的痛苦后,终于在党的帮助下走上了一条自救的通往胜利的光明大道。第一步离家最精彩:梅女士是一个接受五四新思想的人,但却嫁给了一个极为庸俗的丈夫,茅盾并没有把柳遇春安排成一个恶人,只是把他塑造成一个庸俗的普通男人他很会赚钱,婚前婚后都嫖妓,和梅那种接受新式教育,具有理想性、追求精神满足的女人很不相配。但是他的庸俗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他是个孤儿,出身贫苦,从小被送去苏货铺当学徒,吃了许多苦,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爬到老板的地位。茅盾给予柳遇春以直接引语的方式为自我辩驳的机会,展示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也冲淡了读者对于柳遇春的恶感。同时柳遇春很喜欢梅,他以商人的务实观点投梅所好来讨好梅,常常买许多有“新”字的杂志给梅阅读(如“新潮”、“新青年”,但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新思潮的意涵,常常连“棒球新法”、“卫生新论”都包括在里面,搞得梅哭笑不得)。这样一个丈夫,使得梅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艰辛,因为她的对手不是一个专制强横的压迫者,因此她必须克服的是自己在面对丈夫的殷勤和生活的安定时所产生的松懈、软弱的心理,锻炼自己独立勇敢的性格,她的敌人事实上不是她的丈夫,而是自己好逸恶劳的惰性:对于柳遇春这种殷勤,梅女士却感得害怕,比怒色厉声的高压手段更害怕些;尤其是当她看出柳遇春似乎有几分真心,不是哄骗,她的思想便陷入了惶惑徘徊。她觉得这是些无形的韧丝,渐渐地要将她的破壁飞去的心缠住。可是她又无法解脱这些韧丝的包围。她是个女子。她有数千年来传统的女性的缺点:易为感情所动。她很明白地认识这缺点,但是摆脱不开,克制不下,她有什么办法呢!这些女主人公自我成长、自我超脱的心理描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最出色也最细腻的部分。《虹》心理描写这班人,跟着新思潮的浪头浮到上面来的“暴发户”,也配革新教育,改造社会么!他们是吃“打倒旧礼教”的饭,正像他们的前辈是吃“诗云子曰”的饭,也正像那位“负提倡之责”的“本师长”还是吃军阀的饭。梅女士根本蔑视这一班人。可是她自己呢?自己混在一起,也还不是为了吃饭;梅女士无法否认,但又不愿接受这真实;她闷闷地嘘一口气,心里想:我是来躲避,来看把戏的!生活细节桌子下的蚊子似乎更活动了。在座各位的扇子不时钻到下面去挥拍。偶然一个不留神。梅女士将扇子掉在地下了。当她伛着身体去拾取的时候,在薄暗中却看见似乎从对面出来的一只高跟皮鞋白丝袜的脚很伶俐地架在左边伸过来的白洋服的腿上。梅女士不禁心跳了,赶快抬起头来,恰好接受着张女士的满含了憎厌的一个瞪视。异样的荒凉之感便又在梅女士胸间扩展开来。《虹》的史诗性《虹》的叙述,始终依循主人公梅行素的人生轨迹,但由于主人公的性格与思想始终是探索的、追求理想的,因而她的人生轨迹总是与时代大潮相追随,这就使作品的叙述始终具有一种非凡的气度与宽广的视野,有史诗的韵致。他总是在寻求以一种美的形式,为中国现代风云变幻、可歌可泣的大时代“留一印痕”。五、长篇小说《子夜》(1933)p172-1771933年初版本《子夜》,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创作背景:1930年“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创作时间:1931.10——1932.12共14个月原名:《夕阳》“子夜”的象征意义: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创作目的:反映30年代中国社会的三个方面主题:通过描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悲剧命运,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同时代的评论:《子夜》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创作态度:在《子夜》的构思和素材搜集过程中,茅盾几乎每天都在“东西奔走”。他除了亲访现代都市各种身份的人物外,还实地考察了现代工业如丝厂和火柴厂,还亲自考察现代交易市场如工商证券交易所;甚至连吴荪甫坐什么样的牌号的汽车这种小细节也反复调查研究过:原先想让吴荪甫坐福特牌小汽车,因为上海当时“流行福特”,后来经研究又改坐雪铁龙,因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当坐更高级的轿车”。通过实地调查,茅盾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这使他能于无形中消解自己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得以独领风骚。左翼文学的丰碑——《子夜》《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特征。小说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认识。茅盾以小说的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方向进行了价值判断,就是中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子夜》把人物放在中国现实中复杂阶级矛盾中,通过人物的悲剧来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吴荪甫形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一个战败了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末路英雄形象。1、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游历过欧美,学会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为人刚毅果断,具有雄才大略。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2、性格复杂而多变,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被压迫的一面(民族属性),又有压迫者的一面(阶级属性)。具有个性的两重性: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具有封建性,既独断专横又孤立无援。3、其悲剧命运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永远得不到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人物形象塑造的价值茅盾对于吴荪甫复杂性格的刻画,对于以往文学中单一化的性格描写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但对这个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过于明确化与理性化的把握与表现,却仍然未能摆脱把无限丰富的人物或生活加以简单化的历史局限。这表明,茅盾对人物塑造“立体化”的努力以及成就,只是现代小说人物刻画艺术所能历史地达到的一个阶段,但其积极意义及影响仍不可低估。《子夜》艺术特点1、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具有史诗性。2、结构恢宏、严谨,情
本文标题:第七讲茅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8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