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藏族服饰目录:一、简介二、历史演变三、区域性差异、服饰种类四、民族文化特点五、盛装与平时装的区别六、妇女婚否的服装差别七、宗教信仰的影响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年代,清理拉萨大昭寺文物时,发现寺内珍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用质地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作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样式与现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氇鞋帮,鞋面是在绿色氆氇上绣有简单的花朵。西藏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出自昌都地区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卡若遗址共出上50件装饰品,种类包括发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等,以石、玉、骨等多种材料制成。从装饰部位看,卡若先民们与今天藏族人的习俗一脉相承,从上到下包括发饰、项饰、胸饰和手饰。这些材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稳定、造型丰富的人体装饰品。简介一、历史演变目前关于藏族服饰最久远、现存的实物资料是长度卡诺遗址出土的少量装饰品,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居民已有了较高的审美情趣,不仅有了缝织衣物的骨针,还具备了需一定审美意识方能创造出的璜、珠等。(摘自互联网)说起历史演变,不得不说的是吐蕃时期的藏族服饰,“中二丁王”时(相当于中原西汉中期),南方雅隆河谷的吐蕃开始了冶炼铁、铜、银等矿产,为金属饰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藏史记载,公元三世纪的拉妥妥日年赞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巳与众不同,出现了服饰等级的差异。史载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其服饰文化日渐发达。吐蕃奴隶制王朝等级森严,在服饰上的表现也日臻完备。从反映吐蕃盛时的敦煌壁画可看出,君臣服饰的等级差异,藏王一般只有赞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沿帽,呈红色,通常高于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从或臣下往往戴平顶无沿帽。衣袍的式样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饰规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等大小两类,共十二级,装在方圆三寸的盒子里挂在胸前,以区别职位的高低。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还有一种贵族平时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饼形帽,管家或根布(乡官)等也常戴,这个时期萨迦上层官吏、贵族的服饰或仿效蒙古贵族,或直接为元王朝赠赐,穿用十分普遍。西藏北部牧区与蒙古族交往较多,至今尚保有一定蒙古服饰习俗。二、区域性差异除阶层性、节常性和时令性差异外,近现代藏族服饰还存在着极大的区域性差异,而又特别表现在妇女服饰上。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藏族女子的服饰较男子复杂得多,也许各民族人们都把对美的喜好,甚至家庭的富有与骄傲皆体现在妇女的服饰上。使妇女的服饰成为民族服饰特色与差异的主要表征之一。阿里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做精细、装饰典雅,羔皮袍的加面料以毛呢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是较具特色的,然而普兰服装的最精美、最独特的却是妇女的“孔雀”服饰,它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紧联系在一起,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流俗于今。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制做的圆简帽,帽的底边截一段为留辫子处。四川阿坝、甘南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将头发梳辫成数十根细辫,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直坠至脚踝。自头部起坠一宽寸许的硬布块,上缀真假琥珀、玛瑙或银碗形饰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许的硬布块,垂及踝部,缀有碗形银质饰物或银元、铜元数行,多至数十枚。未婚女子,梳两根辫子,辫子上缀有红布块,上排缀红珊瑚数行。部分妇女在顶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绿松耳石串。腰带上挂一银钩或铁、铜钩,叫雪吉,原是挤奶时挂奶桶之用,后遂变为装饰品。腰带两侧旁又有一个叫隆果的圆形或桃形银饰,下部有一长孔,缚一红绸绿带,颇为雅致。阿坝地区服饰藏北妇女的藏袍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一般是黑、红、绿、紫色等,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黄南藏族妇女多穿圆领长袍。袍长垂至脚面,腰系绸或布料彩色腰带。甘南卓尼、洮河沿岸妇女多戴石榴帽子(圆顶,后部有一个石榴形的头)和“烟筒帽”(顶部似烟筒,帽沿分两瓣,能遮风雨。)着装似满族的旗袍,外穿一件马夹,腰带上复系一条自织的几何图纹青白花腰带。而最突出的是用珊瑚结成帽子状戴在头上的珊瑚斑玛,颇具特色。甘肃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上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大都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以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戴一个很大的圆形银盘子,绘饰民族图案。三、民族文化特点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这几乎已是史学界的共识,而无论是古羌人中的发羌,还是卡若、曲贡等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有人曾研究过西汉前后的青铜器图像及古代壁画,发现古羌人与今天的藏族服饰极其相近,都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露臂、以毛皮制衣等,惊人的相似,说明藏族服饰有着很强的稳定性,这正是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决定服装形制的最好说明。——(摘自《等级分明的藏族服饰》四、盛装与平时装的区别对社会的上层人和富人及普通百姓的服饰来说,古代藏民族只穿本土生产的氆氇及皮装,后来在逐渐发展与汉地和印度等的货物交换的影响下丰富了藏民族的服饰种类,比如上层贵族和商人等富有者男女的冬夏服装方面,西藏的氆氇协玛和次等协玛。细氆氇、毛呢、汉哗叽。布绒、缎子、大绸、绸子、茧绸和猞猁皮、狐皮、羔羊皮的服装。男姓的靴子有印度皮和黑条绒,布拉料做的靴子,长简靴子,毛呢装校的夹底靴子和管筒靴。女式用毛呢铸饰的夹底靴,管筒靴,靴子不仅用各种彩色丝线绣成的衣纹装饰,还在称谓“贵夫人”和‘小姐”的最上品的靴上还有用珍珠镶衬的习俗.在等级差异方面,贵族藏袍与民间藏抱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祥(龙、水、鱼、云等纹)。普通百姓男女的服装方面,少数人穿上等细氆氇和毛呢的服装,其它大多数百姓穿上等细氆氇和开毛细氆氇、薄毛氆氇、毡子、代茧绸及普通棉布的服装,部分人穿皮鞋或印度皮做的靴子外,其它大多数人穿自产皮的靴子和毛呢、氆氇革的藏式靴子、管铜靴、贴里、草靴、皮革靴、袜子,系布类的腰带和鞋带,围细氆氇和一般氆氇上刺绣的围裙,系用丝线和羊毛织成的裙带。冬夏戴粗面子做的帽子。另外戴金子、银子、珍珠和玛瑙等高、中、低的装饰品,比如贵族男姓右耳戴松耳石和珊瑚的耳环,左耳戴金子、瑰玉、珍珠的长耳坠,此外大部分有钱的男姓右耳佩戴松耳石和珊瑚的耳环,左耳戴镶玉的金耳环。左手的拇指上戴扳指,手上戴金质戒指、金质指环,金制指环以翠、蓝宝石、绿宝石等装嵌,有的用钻石镶嵌指环。另外佩戴的还有玛瑞和珊瑚间杂的项链,富有的人戴一件称为“玛瑙链”的装饰品,是用玛瑙或称“九眼珠”、珊瑚、松耳石等串起,中间饰一盒宝珠的圆屋状的匣子或圆形的盒子,也有左右两侧都佩戴的习俗。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差别却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农区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岁时,要把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并要选择吉日进行,称“戴天头”(即姑娘成人礼),要请僧侣先举行宗教仪式,再由成年妇女为姑娘更新装,拜佛、祖先和父母,这时女眷们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发套)它用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华丽的背心,大褂袖口镶有一圈彩虹式贴边。同样,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发套比已婚妇女发套短得多,而阿坝州藏族女子十六岁后才开始蓄发结辫。甘肃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着,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五、妇女婚否的服装差别成人礼上的藏族少女(摘自人民网)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六、宗教信仰的影响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谢谢!完
本文标题:藏族服饰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83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