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内容摘要: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造成了广大农村的大量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缺失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众多的心理问题,从亲子关系缺失方面诠释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找出适当的解决策略,旨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找回一片亲情的天空。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亲子关系、相应对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图强的一个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历史遗留的户籍制度及与户籍制度相伴而产生的一系列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政策,绝大多数的处于学龄期的农民工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因而被留在农村托付给他人或各种托儿机构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中父母与子女分隔异地的局面。这些选择与他们的祖辈或其他具有监护能力的社会成员共同生活的孩子们,形成了一个不断膨胀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3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以及缺少高质量的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一、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农村留守儿童多指处于16岁以下的学龄期儿童。他们不是特殊的群体,也不能称其为问题儿童。父母的流动和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社会生活、心理以及法律等层面。因此,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关注的群体,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日益呈现出一些特殊性。我们在正视其特殊性的同时要分清哪些特殊性是留守儿童所独有的,哪些特殊性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儿童所共有的,只有弄清楚其间的差别,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一)教育层面的状况虽然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相比差异不大。2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中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80.7%,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为77.2%,他们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但父母外出,确实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1、学业不良。留守儿童的学业不良情况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产生很大落差。外出务工家长因其整日忙于工作和自身教育技能等的原因,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们没有充足的精力去关注身心发展都很迅速的孩子,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介入多限于督促、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及自身变化等方面遇到困惑需要解决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留守儿童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精神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必然影响到学习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监护者自身文化素质低,对留守儿童学习指导介入过少,不能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学龄期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束缚减少而自由程度更大了,尤其隔代人监护溺爱偏多,同时祖辈中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教育要求上,观念保守,方法简单,很难被孙辈接受。所以,在此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学习意识淡薄,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建构及思想道德的发展等都很难得到有效地重视、引导和培养。2、道德教育不完善。家庭环境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及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因为距离和沟通的不便,使得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父母监控机制的相对弱化,会使儿童的道德行为长期处于的状态,有因为其监护人的疏于管教,使儿童的某些过失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长此下去,又会引发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受不良团伙的影响,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与家庭教育的疏于管教是分不开的。我们主张要给儿童发展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但要用一定得道德纪律进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平台。3、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科学。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或者没能给自身角色一个很好的定位,或者头脑中存在狭隘的观念意识。一方面,他们对子女教育的监督职责弱化,认为教育孩子是3学校教师的事情,家长只要保障后勤工作就可以了,以至孩子的学习成绩、行为修养全在孩子个体自身和教师的教化上。这样的观念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经济条件的日益优越,在金钱富足和子女受教育的关系上取舍失衡。他们结合自身文化水平低下却赚大钱的实际与新时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轻视教育,“读书无用论”思想急剧攀升,其直接后果是他们对子女教育的不闻不问,而少年儿童因受所处年龄阶段特征的影响,自制力差,学习动力部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造成留守儿童出现教育层面的困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综合分析个体的不同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使他们能够顺利渡过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不良诱因,顺利完成学业。(二)社会生活层面的状况个体的成长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综合作用,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极为不利。父母外出打工本身就造成了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的不完整,尤其是双方都不在的情况下更是对儿童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教育监督的职能弱化,更多时候不能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亲情的渴望。于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对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就会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1、生活习惯懒散,作风不端正。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知道自己在感情是愧对子女,因此在物资层面的满足上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常常百依百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得到父母的支持,加之孩子自制力不强,金钱至上、盲目攀比之风就有可能盛行,长此下去,就会使留守儿童缺乏对自身较为客观的认识,行为态度也很容易偏离正常的发展预期,学业和社会性交往等也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消极影响。这对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理财观念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极为不利的。2、亲情观念日渐淡薄。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有吸引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母亲必须养子女,当她们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里。儿童需要‘营养’和连接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以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漫长的留守岁月,使许多留守儿童在需要父母关爱和呵护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满足。情感上的关爱和沟通环节不及时、不健全,生活上的困惑和苦恼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和安慰,情感上处于饥饿状态下的他们久而久之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失落感和矛盾感产生,亲情的满足对他们而言是那么的遥不可期,甚至还可能产生一4些潜在的行为问题,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3、生活环境变化所引发的问题。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所寄养的家庭中一般会有其他儿童,儿童之间年龄越小相互争宠的几率就会越高,那么很容易使孩子间产生各种矛盾。出现矛盾对留守儿童来说,对他们的内心冲击可以说是很大的,会使他们产生恐慌和抵触的心理,这样的环境长期下去,很容易滋生儿童的孤独感,表现出失落感、被抛弃感、寄人篱下感和羞耻感,也会很大地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4、学校和教师没有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就学校和教师而言,他们没有把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作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与这些留守儿童交流时谈论的更多的是他们的学习生活,而很少关注其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情感体验,他们积极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素质教育所大力倡导关注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农村的学校教育看来只是一个口号和远景。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极度空虚,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找不到可以倾诉来自心理和学习方面困惑的合适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这对年纪尚轻的孩子来说,无疑会增加心理负担。(三)法律层面的状况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容易产生许多的安全隐患。他们年纪尚轻,思想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结识社会不良青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破坏社会安定的隐患。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去关注和重视的大事。(四)心理层面的状况父母外出给留守儿童的许多方面都会带来影响,但相对比较而言,对儿童心理层面的影响更为突出一些。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的越是突出,小学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女孩较之男孩明显。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层面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情绪问题。情绪问题来源于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年龄越小的儿童期情绪表现越是明显。当他们看到同龄人在父母面前撒娇或寻求某种物资或精神的满足时,会感到强烈的内心不平衡,情绪就会强烈的流露出来。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别:有多大会选择沉默,情绪低落;有的会大声哭泣,宣泄内心的压抑感,其中只有很少部分的留守儿童会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学习的动力。52、交往问题。留守儿童在交往上产生问题往往与其性格有很大相关。开朗、外向型儿童在交往上几乎与同龄无显著差别,而对于内向、沉默型群体而言,父母的外出本身使他们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某些极端行为较为突出。在教学观察和已有的调查显示,男孩、女孩交往上有所差异。女孩多以伤感的心态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男孩则以挑衅的心态向他人宣泄其内心的不平衡,干扰和破坏人际关系。总之,他们都以某种特别的期望得到某种关注。3、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缺少心理支持的结果。与其同伴相比,同伴父母的关怀、呵护是自己当时所不能拥有的,于是便感到某种程度的失落和自卑;遇到挫折和委屈的时候,没有父母及时的安慰和帮助,内心想法很难向外倾诉,长期积累下去,就会形成儿童的自卑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儿童或青少年在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对监护人、老师或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的盲目反抗心理。在留守儿童中就主要表现为故意不学习,故意不听话,惹是生非。久而久之,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5、从众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加上亲友的溺爱和放纵,等同的倾向性和相同的环境使这些学生容易通过密切交往而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群体。在群体中,他们不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是比谁吃得好、穿得好,更有甚者,有些留守儿童对娱乐和影视明星及他们的作品人物的盲目模仿,从而形成心理的误区。6、虚荣心理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孩子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也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留守儿童在教育、社会生活、法律等层面出现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到一点,生活以及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探索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探索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相比有所不同的就是他们亲子关系的缺失,这一因素可以说是他们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的最主6要的原因。二、亲子关系缺失的重大影响(一)亲子关系缺失导致的道德情感的变异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父母以直接的方式向儿童传递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父母还会以间接的,方式扩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国外关于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及对儿童多讲道理少用惩罚,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除了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尽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之外,还通过鼓励儿童表达情感,让儿童通过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情感的
本文标题: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8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