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自然《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空气在哪里执教: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万懿仪一、教学任务分析《空气在哪里》一课是小学自然科教版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看不见的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证明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性质→了解空气的作用→树立减少空气污染的意识为主线展开教学。《空气在哪里》作为本单元的第一教时,是学习后一课《认识空气》的基础。一年级的小学生知道人们呼吸时需要空气,空气看不见但存在于身边,但对于物品中是否有空气有不同的看法;能用感官观察事物,但观察不仔细;喜欢动手做实验,但操作能力比较薄弱;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很好地倾听接纳他人的观点。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情出发,在捉空气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引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感觉空气的存在,发展求异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体验如何倾听和分享,并感受到被分享的快乐。针对一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的不同观点,让学生通过将物体放到水中观察气泡的方法,用事实证明观点或修正观点,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细微现象的科学态度。二、教学目标1、通过捉空气活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2、通过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发展求异思维。通过交流,能认同他人合理的观点,体验分享的快乐。3、通过实验,知道一些物体中也有空气,初步建立用事实证明观点的意识,提升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均为: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发展求异思维,体验分享的快乐。四、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塑料袋、水槽、水、抹布、泡泡液、棉签、牙签、羽毛、托盘、尺、瓶子、粉笔、辣椒。2、教学用具:板书、板画贴、奖励贴、投影仪、ppt。3、学具:实验记录单。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感知我们身边到处有空气并尝试多种感觉空气存在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认同他人合理的观点,体验分享的快乐。二是了解一些物体中也有空气存在,初步建立用事实证明观点的意识,提升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本课基本思路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由捉空气活动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接着让学生利用水、泡泡液、羽毛和牙签等器材,尝试用多种方法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在交流这些方法的时候体会到分享和被分享都很重要。在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之后,提出物体中是否有空气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瓶子、尺、辣椒、粉笔这些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的争议,并用实验进行证明。对有争议的实验结果再次实验,体会到仔细观察才能看到细微现象。本课要突出和突破的重难点是,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发展求异思维,体验分享的快乐。在寻找方法感知空气存在的时候,学生往往能想到的是在袋子上戳洞,让空气流出来再用皮肤感受,而利用泡泡液、水和羽毛的办法不易想到。教师通过提示学生如何让空气从塑料袋中流出来,并能被大家看见,引导学生借助器材感觉空气的存在。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让学生大胆尝试多种方法并让上台演示交流,使一些合理的方法能得到其他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将想出合理办法的学生的学号写在黑板上,让被分享者感到自豪和快乐。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导入捉空气,交流捉到的地点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活动2探究一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一些物体中也有空气活动1尝试感觉空气存在的方法并交流借助器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2、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捉空气活动,找到身边的空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第二环节,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感觉到袋子里有空气,并展示自己的方法。第三环节,预想一些物品中是否有空气,并在有争议时,通过做实验来证明自己观点。在实验结果有争议时,再次实验,交流发现。七、教学过程活动一:尝试感觉空气存在的办法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设计说明1.活动:把空气捉到袋子里。2.交流:捉空气的具体地点。3.小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4.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感觉袋子中的空气。5.交流并演示:感觉空气存在的方法。6.小结:借助物体用不同感官感觉空气存在的办法。*教师出示塑料袋,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快速完成举起袋子。提示学生捉到空气后旋转袋口防止空气漏出。*选择不同位置的学生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先请一位学生交流,明确任务:感觉到袋子中的空气。*请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将交流的方法用板画贴在黑板上,并写上学生的学号。*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办法进行归纳:用眼睛、耳朵、皮肤感知。呈现已有经验并导入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小结鼓励学生设想多种感知空气存在的方法,培养求异思维。利用板画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其他的方法。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学生归纳能力。7.反思:自己原先想到了几种方法,通过交流又知道了什么方法,新方法是如何知道的。让学生数数黑板上贴着的办法。用手势表示自己原先想到的办法数。请一位学生交流自己原先的办法,全班学生指出这位学生现在知道的办法的分享者学号。让告诉别人办法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被认同被分享的快乐。同时让其他学生体验通过分享获得更多知识的快乐。活动二:探究一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学生活动指导要点设计说明1.观察物体并预想:这些物体中是否有空气。2.设计:证明自己观点的实验方案。3.实验:观察物体中是否有空气。4.交流:实验结果。*出示尺、瓶子、辣椒、粉笔。让学生填写记录单预测栏,并交流预想的理由。根据学生交流移动板画。*引导学生使用操作方便,便于大家同时观察的方法,即放到水里看气泡。*指导学生:为了分辨什么物品中有空气,必须一个实验完成后填好记录单实验栏,再做下一个。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实验后清理桌面坐端正。*当学生出现争议时,强调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实验。通过交流预想,引导学生养成说理由支持自己观点的习惯,同时引起争论,激发实证需求。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或否定观点;如实记录;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用事实支持观点,培养实证意识。粉笔的实验的结果不明显,可培养学生细致耐心5.小结:一些物体里也有空气。*请学生交流实验后的发现。如:有些物体中空气,有的物体中没有空气;有空气的物体上都有孔;有的物体从表面上看好像没空气,其实也有空气藏匿其中。观察细微现象的科学态度。培养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八、板书设计:空气在哪里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有空气没空气辣椒尺瓶子一些物体中也有空气粉笔感觉空气存在的方法
本文标题:自然《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9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