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徽大学安徽大学(Anhui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开端,学校1928年创建于当时省会安庆市。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几经调整,学校于1956年迁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学校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之后,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基本信息所属地区中国合肥主要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简称安大AHU国家重点学科2个校训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硕士点50个创办时间1928年类别公立大学院士2人学校类型综合类主管部门安徽省教育厅学校属性211工程现任校长程桦知名校友骆惠宁,汪静,曹其真等中文名安徽大学外文名AnhuiUniversity博士后流动站5个目标定位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学校简介安徽大学坐落于全国科教城市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下,学校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加快发展,争创一流,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学校校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1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教学人员15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800余人;有兼聘院士及兼聘特聘教授2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1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名,入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4名,入选“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9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1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0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26000余人。学校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26个院(系、部),77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4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9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合作设立了3所孔子学院。学校目前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办学条件一流,已成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在“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安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学校的建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未来,安徽大学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3校史争议安徽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都坚持认为解放前的安徽大学是各自的前身且写进校史,对于“安徽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无继承关系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安徽省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三所安徽大学,即解放前的省立、国立安徽大学(1928—1949)、解放初期的安徽大学(1949—1954)和现安徽大学(1958至今)。解放前的安徽大学---解放初期的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是一脉相承的,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史始于1928年;现安徽大学的校史则始于前身1958年建校的合肥大学。[2]中国新闻周刊文,光明网载:现安徽大学筹建于1956年,初名“合肥大学”,“合肥大学”1958年校办报字第1号文件《关于启用印章的报告》内容:“我校筹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自即日起开始启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办字第00840号通知颁发之“合肥大学”铜质印章。特附上印模请予备案。可见现“安徽大学”与历史上的“安徽大学”仅是名字相同,两者并无继承关系。[3]继承关系安徽大学校方:安徽大学是“为了继承原安徽大学的办学精神和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4校容校貌安徽大学校园景色秀丽、环境优美,是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和全国绿化400佳单位之一。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学校领导党委书记:黄德宽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桦副校长:杜先能副校长:王源扩党委副书记:李仁群副校长:王群京副校长:牛立文副校长:许继荣纪委书记:胡小松8师资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2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67人,占63.53%;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676人,占44.42%;生师比为15.82:1。现有兼聘院士及兼聘特聘教授2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共122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席教授入选者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入选者59人,省高校十五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64人。9科研成果9.1科研概况学校现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汉语言文字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有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设有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627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32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签订技术开发合同236项,争取横向科研经费1亿多元;发表学术论文7150篇,SCI/EI/ISTP收录论文数771篇,出版著作619部;鉴定、评审科研成果121项,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科研奖励97项,授权专利15项。根据汤森路透集团2012年发布的ESI数据显示,安徽大学化学学科、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这反映了安徽大学在这两个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喜人。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1065个,安徽大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论文总数为680篇、排名667位,总被引频次4515次、排名902位。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总共763个,安徽大学物理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论文总数为716篇、排名588位,总被引频次为4875次、排名757位。重点科研基地1.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实验室:1个(1)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1)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2)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1)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1)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5.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1)安徽省绿色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2)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共建)(3)安徽省现代成像与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建)(4)安徽工业节电与用电安全省级实验室(5)安徽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省级实验室(6)安徽高性能橡胶材料及制品省级实验室(共建)(7)安徽省工业图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共建)6.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1)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信息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功能无机材料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7.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1)安徽省光电感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安徽省微生物与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安徽省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物联网频谱感知与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安徽省有机颜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1)水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磁性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其他省级:5个(1)安徽省集成电路设计平台(2)安徽省生物物种资源信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3)安徽省新型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公共服务平台(4)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安徽省生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10.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1)安徽大学中国哲学和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2)安徽大学经济法制研究中心(3)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4)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2](5)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6)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9.3教学成就学校已经成为安徽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84项,校级教研项目78项;在近两次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质课程21门、校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名牌课程25门;“十五”以来共主编出版教材32种,入选“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种。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分别与17个地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科技合作协议,与2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2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为外交部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安徽大学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探索以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内容的“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改造和建设,加强基础课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本科应届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平均达90%以上。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6年以来,非英语专业四级统考历届累计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在98%以上,均处于全国高校前列。共有46名学生被外交部招考录用为公务员。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及国内外数学建模竞赛,均获较好成绩。学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五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学生社团“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连续3年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使者行动”项目资助,并在2005年荣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奖之一——第六届“福特汽车环保奖”。经过80余年的建设,特别是实施“211工程”建设以来,安徽大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科教兴国特别是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安徽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研究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十一五”期间,安徽大学坚持以上质量、上水平和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宗旨,坚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突出学科建设主线地位,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支撑保障体系,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水平,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促使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力争把学校建成综合实力处于国内
本文标题:安大校史及基本信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9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