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全无错误word精校详解版
12013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2013年湖南省高考语文试卷结构跟去年大致相同,分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做题和作文五大部分。但与去年比照,试卷内容呈现出诸多变化与突破。文言文阅读选材变化颇具深意这是湖南省高考单独命题多年来首次打破单独一篇文言文阅读的惯例,第一次出现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材料分别选自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的一条注文和《上〈三国志注〉表》,这是一个大的变化,这直接导致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第三题跨段比较阅读难度加大。诗歌鉴赏命题不拘一格诗歌鉴赏选材宋词贺铸的《钓船归》,设题上从前年的一问“任选一角度赏析本诗”到去年的两问“诗歌题材”、“意境营造角度赏析诗歌”再到2013年的三问:默写“鳜鱼肥”名句,“炼字妙处”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诗歌鉴赏命题的不拘一格,尤其是第一问默写“鳜鱼肥”名句,虽然赋分仅一分,但考查的是学生的初中名句积累,也是语文的基本素养,文化的积淀,而这不是题海战术、应试教育所能达成的,语文的学习就该时时有心,处处留意,联想想象,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第一题一改往常选择题惯例为填空题,也体现了命题因文而异、不拘一格的特点。阅读首次选材外国作品此次选材法国作家奥杜的《未婚妻》,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属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文体和技法上更像小说。这也是湖南高考试题一反多取材中国现代文学鲁迅、徐志摩的作品,而首次选材外国作家作品。《未婚妻》故事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人情味,人性美,文字清新朴实,读后齿颊留香。设题中规中矩,没有偏题怪题,相信绝大多数考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能心情愉悦,顺利答题。选做题有较大突破此次选做题没有考查前两年连续考查的新闻短评,第二题考查去年未考的文化经典,“学”与“问”,乃情理之中。第一题设题却出人意料,第一问考查的是有关“天鹅”的描述性散文语言和平实说明语言的不同特点,第二问请考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段以‘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这是命题者在选做题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作文:从感性的窗口透出理性的光芒2013年湖南卷作文题在形式上有所翻新。它把传统材料作文题和新材料作文题合二为一,扩大了考生的写作空间。先从传统材料作文题看,今年作文题是由两个不同的信息内容构成的材料,一是天上的飞鹰,一是桌前的儿子,如果能够找出两个不同材料的共同点,那就是切合了材料内容,也就是切合题意,这正是传统材料作文题的审题要领。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A.惬.意qiè静谧.bì伊甸.园diàn惊鸿一瞥.piěB.乘.势chéng戏谑.xuè可塑.性suò跬.步千里kuǐC.佳肴.yáo苋.菜xiàn瞭.望哨liào独辟蹊.径xīD.篆.刻zhuàn黝.黑yǒu口头禅.chán力能扛.鼎káng【答案】C【解析】本题仍考“形声套读”“多音误读”和“方言纠错”,“静谧”的“谧”,不能套读“bì”,2应读“mì”;“可塑性”的“塑”方言中极易读成“suò”,应读“sù”;“力能扛鼎”的“扛”遵循“多音读次音”的原则,不读“káng”,应读“gāng”。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被误读的字,难度不大,考题非常平和。解析:A静谧mì,属于“望形生音”。B可塑性sù,属于“方言误读”,主要是由于受湘方言影响。D力能扛鼎gāng,属于“多音误读”,在新东方的课堂上,我们建议学生们用“音译结合法”和“词性分析法”攻克此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D】A.扮靓商贾关怀倍至余音绕梁B.辐员魁梧天花乱坠彪炳千古C.联袂眈误沧海一粟插科打诨D.寒暄遴选克勤克俭针锋相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识记能力。关怀备至:关心得无微不至。备,表示完全,不是加倍,“倍”字同音错误。幅员:领土面积,指国家疆域。宽窄叫幅,周围叫员。“幅”字与“巾”有关,用于布帛、图画等;“辐”字是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与“车”有关,用于“车辐”“辐射”等,近形混淆。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耽”字从耳,,冘声。本义是耳朵大而且下垂。眈:注视的样子。从目,冘声。视近而志远也。常用于“虎视眈眈”(凶狠贪婪地看着)。也属于近形混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据义定形”,从意义入手,确定字形(同音字)或偏旁(近形字)。解析:A中的“关怀倍至”应为“关怀备至”B中的“辐员”应为“幅员”C中的“眈误”应为“耽误”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B】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代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答案】B【解析】本题是选择有语病的一项,“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暗换主语,应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病句考查归根结底还是考查一个考生对句子意义的理解。“找主干,理枝叶,识例句”是最基本的方法。解析:B句中只谈到了多面性,却没有多项性的证明。属于在课堂上一直强调的“不合逻辑”的错误。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闲情,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3A.②①③④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D.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本题是回到连贯题的考查,“瞻前顾后看语境”,“闲情”是看与听,“只见”对应“不见”,选定B与C,“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紧接“月儿挂上柳梢”,写出时间变化,最后锁定C.解析:突破口在第三空,前面写日暮黄昏,依据时间的顺序推测和后文“天空淡月一弯”推出第三空为③,排除BD。“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与④搭配较为妥帖,所以排除A文言文阅读是典型体现“稳中求变”这四个字的“稳”的部分,这个文言文所考题型承接去年的高考趋势,题型没有变化。但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变化,今年的文言文在主题上考了“训诂学”的内容,不再是以往的关注“人性”,更多的体现在准中客观事实。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次:驻军B.乃投.毦而答曰投:扔掉C.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D.则非亮先诣.备诣:谒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45.关于实词的用法考查。要求选择“不正确”加点字。考点是“次”“投”“度”“诣”四个字。学生的盲点和误区在A和D选项。高考课外文言文的潜在规律:不论所考文章和句子是多么“来自”课外,但真正考得知识点却是我们已学过的。A项“次”字,有三种用法;第一种在初中的《陈涉世家》中学过了:“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作动词,译为“临时驻扎和住宿”;第二种用法:第二,表示顺序,第三种用法:现代汉语中,作形容词,表示差等的。D项“诣”字,在讲解成语时“苦心孤诣”时,我便跟学生提到,古人见面就是用“拜谒”和“诣见”。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C.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A【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项不同。C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6.关于虚词的用法考查。每一个选项都是由“上外下内”的格式,“上外”是上句是课外的,“下内”是下句一定是源于课内已学的。A项的下句选自《寡人之于国也》,B项的下句选自《苏武传》,C项的下句选自《师说》,D项的下句选自《鸿门宴》,在这个情况下,学生就已有50%的正确率。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B】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B.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答案】B【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7.文言知识考查。本题首先要求会翻译四个选项,文章注文引用《魏略》是因为年代久远或事情本身真相难以考证,对同一件事,流传有不同版本的说法。根据文章便可。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
本文标题: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全无错误word精校详解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9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