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子孙万代汪曾祺围绕“傅玉涛和子孙万代”概括故事情节傅玉涛得子孙万代——欣喜文革间失子孙万代——痛苦十多年后再见子孙万代——惊讶再失子孙万代——失落11.小说中先后两次提到“两个平绒小口袋”,有哪些作用?(4分)①第一次,表达了傅玉涛对核桃他的珍爱之情。②第二次,是为了证实“子孙万代”就是他曾经收藏的那一对。③两处内容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建议:第①点1分,第②点1分,第③点2分。12“子孙万代”为何珍贵?根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4分)①两颗核桃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核桃上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天生长成而不是刻出来的“小葫芦”。②年份长,经过两代人之手,透进了人的血气,“揉”成了神奇的颜色,是珍贵的文物。评分建议:4分。每点2分。13.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①酷爱文物,见识不凡。如他能辨别出核桃的价值,对它了如指掌,并非常珍爱。②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虽然喜欢“子孙万代”,但也没有故意占小赵的便宜;在得到“子孙万代”后小心翼翼的珍藏,没有选择贩卖等。③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遭遇人生浩劫依然没有放弃爱好,在想要购买“子孙万代”的顾客面前毫不藏私,能坦然面对已经失去“子孙万代”的事实。1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周姣:1.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平淡地叙述故事,表现了傅玉涛的生活经历。2.情节发展:情节一波三折,傅玉涛意外获得子孙万代,却经历文革家中文物被没收,最终又意外找到心爱之物却无力购买,展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坎坷经历。3.人物塑造:通过介绍一个小人物傅玉涛对子孙万代的喜爱,最终与之分离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平凡小人物的乐观生活态度。4.主题揭示:借小人物的平凡生活,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其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赞美。(判4分,缺少扣题意识,需在答案中点出题目所指——奇崛)1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徐金洁1.文章以傅玉涛得子孙万代失子孙万代再见子孙万代看子孙万代被卖平铺直叙中几经转折显奇。2.傅玉涛因得而喜因失而失落再见而惊喜被卖而无奈心情起伏变化人物内心纠结矛盾。3.语言平淡情感细腻。(得5分,点全部涉及,但表述稍有欠缺。)1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①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有波澜,“子孙万代”得而失,失而复见,见而又失,情节“奇崛”;②主人公情感复杂,得到欣喜,失去痛苦,复见惊奇,最终失去的失落,五味杂陈,情感“奇崛”;③这些都是通过小人物、小物件、小事件来表现的;④都是通过平静、从容的语言来叙述描写的。评分建议:6分。前两点每点2分,③④点答出一点即可。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是将生活艺术化的少数作家之一。他的小女儿汪朝说过一件事。汪朝说,过去她工厂的同事来,汪给人家开了门,朝里屋喊一声:“汪朝,找你的!”之后就再也不露面了。她的同事说:“你爸爸架子真大。”汪朝警告老爷子,下次要同人家打招呼。下次她的同事又来了,汪老头不但打了招呼,还在厨房忙活了半天,结果端出一盘蜂蜜小萝卜来。萝卜削了皮,切成滚刀块,上面插了牙签。结果同事一个没吃。汪朝抱怨说:“还不如削几个苹果,小萝卜也太不值钱了。”老头还挺奇怪,不服气地说:“苹果有什么意思,这个多雅。”——“这个多雅”,这就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方式。小说创作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侯银匠》(侯菊,侯银匠)《子孙万代》(傅玉涛)《岁寒三友》(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松竹梅《鉴赏家》(叶三,季匋民)散文写作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我不会做什么菜,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竟会弄得名闻海峡两岸。这是因为有过几位台湾朋友在我家吃过我做的菜,大事宣传而造成的。我只能做几个家常菜。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燕窝,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有一点特色,可以称为我家小菜保留节目的有这些:拌荠菜、拌菠菜。荠菜焯熟切碎,香干切米粒大,与荠菜同拌,在盘中用手抟成宝塔状。塔顶放泡好的海米,上堆姜米、蒜米。好酱油、醋、香油放在茶杯内,荠菜上桌后,浇在顶上,将荠菜推倒,拌匀,即可下箸。佐酒甚妙。没有荠菜的季节,可用嫩菠菜以同法制。这样做的拌菠菜比北京用芝麻酱拌的要好吃得多。这道菜已经在北京的几位作家中推广,凡试做者,无不成功。干丝。这是淮扬菜,就只有烫干丝,大白豆腐干片为薄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切为细丝。酱油、醋、香油调好备用。干丝用开水烫过,上方青蒜米、姜丝(要嫩姜,切极细),将调料淋下,即得。这本是茶馆中在点心未蒸熟之前,先上桌佐茶的闲食,后来饭馆里当一道菜卖了。煮干丝的历史我想不超过一百年。上汤(鸡汤或骨头汤)加火腿丝、鸡丝、冬菇丝虾籽同熬(什么鲜东西都可以往里搁),下干丝,加盐,略加酱油,使微有色,煮两三开,加姜丝,即可上桌。聂华苓又一次上我家来,吃得非常开心,最后连汤汁都端起来喝了。北京大方豆腐干甚少见,可用豆腐片代。干丝重要的是刀工。袁子才谓“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干丝切得极细,方能入味。烧小萝卜。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指名要我做菜,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我知道台湾没有小红水萝卜(台湾只有白萝卜)。做菜看对象,要做客人没有吃过的,才觉新鲜。北京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早几天,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陈怡真运气好,正赶上小萝卜最好吃的时候。她吃了,赞不绝口。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很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粗菜细做”,是制家常菜不二法门。塞肉回锅油条。这是我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油条有矾,较之春卷尤有风味。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总得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许还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食谱中写得最好的,我以为还得数袁子才的《随园食单》。这家伙确实很会吃,而且还能说出个道道。如前面所说,“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实是经验的总结。“荤菜素油炒,素菜荤油炒”,尤为至理名言。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到菜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也不练,只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其次是切菜、炒菜都得站着,对于一个终日伏案的人来说,改变一下身体的姿势是有好处的。最大的乐趣还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之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本文标题:子孙万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89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