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秦宣郑丽平2013-3-714:21:31来源:《江汉论坛》(武汉)2007年9期1917年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今已经过去了90年。作为20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自其发生之日起,即成为东西方政治家、历史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苏东剧变之后,十月革命的话题尤为引人注目。十月革命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是革命还是政变、是喜剧还是悲剧、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好事还是坏事,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在我们看来,其实这些问题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十月革命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它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仅探讨十月革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十月革命打破了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的认识,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首先是从欧洲开始的。而“现代社会”最初指的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①。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英、法、美、德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工业革命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启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向世人初步展示了现代化的真实图景。而当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并处于科学技术大发展之时,世界其他地区却还在农业社会里徘徊,有些地方几乎完全看不到现代社会的影子。正是这种表现在发展阶段上的巨大落差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列强惨无人道的海外殖民掠夺,从而也唤醒了备受西方发达国家欺凌的其他非西方国家图强求变、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意识。从世界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源头在欧洲,是欧洲文明的产物。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之前,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几乎是一种完全“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②因此,西方现代化道路对于非西方国家拥有绝对吸引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就是非西方落后国家强国富民、发展现代化的榜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外的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唯一选择就是走“西方化”的道路。也就是说,十月革命之前的世界现代化进程表现为“现代化即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然而事实证明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过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成功。在十月革命前,以1861年沙皇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为标志,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前,与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比,俄国只是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确切地说,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的资本主义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生产中占优势,工业的产量比先进的欧美国家落后很多。按人口平均计算,俄国的煤钢产量和机器制造业的产值都不及美国或德国的1/10,俄国的人均工业产量与同期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列宁对革命前俄国社会这种状况的认识是十分深刻而恰如其分的,他指出:“如果把俄国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同资本主义时代作比较……,那就必须承认在资本主义之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如果把这一发展速度与现代一般技术与文化水平之下所能有的发展速度作比较,那就确实应该承认俄国当前的资本主义发展是缓慢的。它不能不是缓慢的,因为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残存着这样多的旧制度,这些旧制度是与资本主义不相容的,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是使无产者状况无限制地恶化的,而生产者‘不仅苦于资本主义,而且苦于资本主义不够发达’。”③这就是说,虽然俄国在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比以前的农奴制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相比于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又是极其缓慢的、滞后的。因为在这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制下,存在着太多的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相容的。这种状况反过来造成人民的极大不满,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作用,民众生活更加困苦,国内外矛盾空前加剧,俄国社会危机重重。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被彻底打断,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宣告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迫切需要俄国人民作出回答的问题是: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应该如何步入现代化道路?资本主义是不是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的事实,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回答。由于革命的胜利,阻碍俄国现代化发展的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得到解决,俄国彻底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束缚,为现代化在俄国的重新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同的是,十月革命后俄国走的是性质完全不同于革命前、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道路。在苏维埃掌握政权创造的政治前提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苏联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从1917年到1940年,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三个五年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的实施,苏维埃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业比重迅速提高,相比1917年已增长14倍,国民总收入增长7倍,其中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超过34倍,发电量超过24.4倍,初步实现了工业化④。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已经形成。在国际力量对比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41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超过德、英、法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短时间内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形成了可以与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相抗衡的强大物质力。特别是在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正陷于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十月革命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唯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一次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常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纷纷通过社会主义走上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走向多国,一度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大好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就是因为是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十月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不亚于英国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开创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纪元⑤,那么十月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纪元。正如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4周年时所明确提出的:“我们的十月革命也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⑥二、十月革命探索了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新模式从现代化发生的动力或者起源来讲,世界现代化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内源型或内生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fromwithin),即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创新,外来影响居于次要地位;另一类是外源或外诱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fromwithout),即现代化动力来自于外部冲击⑦。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内源型现代化国家一般是最发达国家,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大都是欠发达国家。早期资本主义现代化就属于内源型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它使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社会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从而也使人和社会处在一种极端畸形发展的状态。正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的初步显露孕育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病的充分暴露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俄国是典型的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何缩小以至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尽最大努力减少现代化的代价,是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斯大林结合俄国实际探索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种现代化模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这种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即它不以牺牲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重要的眼前利益为代价,并力求限制、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种灾难。第二,以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这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但它忽视效益。第三,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这是迅速增加国防实力的需要,但这种发展战略片面发展重工业,实际上是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因而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第四,以粗放发展为主实现生产增长。在一个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要以尽快的速度发展经济,特别是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必然采取粗放的发展战略。粗放发展同当代西方国家主要依靠企业内部潜力和科技进步的集约发展相比效益要差得多,但在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发展阶段,采取这种发展战略有其合理性。第五,以高度集中的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在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苏联借助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指令型计划,实行对市场和商业贸易的中央集中统制。第六,以实现自给自足为重要目标。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自己武装自己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封闭半封闭的特色。苏联之所以建立了这种现代化模式,原因极为复杂。虽然有列宁、斯大林个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解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存在以下客观原因:第一,当时世界正处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危机,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又引起了一系列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产生的。战争和军备的迫切需要,促使那些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意见占了上风。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片面强调重工业和粗放发展的战略,形成了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尽管存在各种弊端,但它能在较短时间内依靠国家权威进行积累,有效地迅速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第二,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大动乱年代。古典资本主义建立的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严重恶果,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尚未出现。当时,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者都异口同声地说,必须把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这一因素促成苏联形成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第三,苏联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这种国情决定了它不惜一切代价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品的数量上,特别是在国防上尽快赶上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推动它采取粗放发展的战略。正是这种发展战略,使苏联得到了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是苏联现代化模式能长期存在并被仿效的一个根本原因。第四,俄国是以巨大的痛苦为代价卷入世界经济,卷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由于内部因素尚不成熟,面临的内部困难比早先走向现代化的国家要大得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机构来克服内部困难。这些因素也促成前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第五,俄国是一个有着长期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新生政权为了有效地调动一切资源,冲破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封锁,必然要求由国家掌握财富和资源配置的权力,通过调配有计划地发展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总之,苏联现代化模式是在内部现代化动力不足,而外来压力十分巨大的情形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赶超型现代化模式。今天,苏联解体后已经彻底抛弃了这种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这要求我们反思和改革这种模式,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它的历史作用。第一,在经济上,采取这种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取得过轰动世界的成就。俄国这个欧洲最为落后的国家之一,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变成国民生产总值占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战后苏联仅用几年时间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这应该说与苏联现代化模式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第二,在军事上,它在对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压力方面曾经是有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联集中人力、物力发
本文标题: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2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