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
浅谈头颅CT、MRI读片阅片要领熟悉断层正常影像解剖是正确认识和分析异常病变的前提影像一定要与临床病史相结合征象观察应仔细全面、重点突出阅片基本步骤了解病史和扫描技术、明确检查目的判断是否为CT片orMRI片、分清左右、核对患者姓名、拍片时间;逐层观察每祯图像发现病变: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混杂密度;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混杂信号重点观察病变特征:大小、形态、部位、数目、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和方式、邻近结构改变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作出诊断观察的主要解剖结构头皮软组织(软组织窗)颅骨结构(骨窗)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叶)小脑、脑干:灰质、白质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脑血管(CTA)正常颅脑影像解剖颅脑结构•头皮•颅骨•脑膜•脑•脑室系统及脑脊液•脑血管•脑神经脑的组成端脑(大脑)间脑中脑桥脑延髓小脑一、端脑分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端脑的主要沟和裂大脑纵裂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大脑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条脑沟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眶回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中央沟外侧沟(裂)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顶叶和颞叶分开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和颞下回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外侧裂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前上方:顶叶后下方:枕叶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顶枕沟二、基底节基底节: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的灰质黑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及杏仁核簇;尾状核与壳核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基底节尾状核丘脑豆状核尾状核内囊外囊三、胼胝体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侧半球投射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四、海马结构海马结构:属于古皮层,包括海马、齿状回和下托等灰质成分以及海马槽、海马伞和穹隆等白质纤维海马也称Ammon氏角,位于侧脑室颞角下部,冠状面呈C形,并与齿状回相连共同构成S形。海马头部较饱满,其纤维向内后方聚集,形成海马伞,进一步向后与穹隆脚相延续并通过穹隆最终止于乳头体海马五、间脑结构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分界不清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能复杂上丘脑--松果体下丘脑—垂体、视交叉松果体松果体:位于四叠体池内,可能为内分泌腺体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水管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常松果体增强明显松果体六、垂体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8(男性、绝经后女性),10(年轻女性),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七、海绵窦位于垂体窝两侧,内侧与蝶鞍相邻包含静脉窦、颈内动脉以及Ⅲ~Ⅵ对颅神经的海绵窦段八、脑干中脑、桥脑和延脑的合称中脑:上界是间脑的视束,下界为桥脑上缘。主要结构:大脑脚、中脑导水管、四叠体桥脑: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界延髓:腹侧面分解标志—延髓桥脑沟背侧面分解标志—髓皱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髓直接相连九、小脑位于颅后窝,在延脑和桥脑的背侧,后上方隔着小脑幕与端脑枕叶底面相对,前下方借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和小脑下脚分别与脑干的中脑、桥脑及延脑相连。小脑半球:包括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及小脑后叶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两旁、延脑背侧面,靠近枕骨大孔十、脑室系统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中脑导水管: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构,长约15mm第Ⅳ脑室: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十一、脑池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蛛网膜下腔脑池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脑池脑桥小脑三角池: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的内侧面,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为桥脑基底部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脑池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脑池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缘之间脑池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脑池大脑大静脉池:位于胼胝体压部后下方,四叠体池和松果体的上方。池内有大脑大静脉。脑池大脑外侧裂池:为大脑外侧裂处的蛛网膜下腔,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CTCT(Computerizedtomography)原理:X线束透过人体不同密度的组织被吸收的量大小不同,投影到探测器上,转换为数字信号,经电脑处理而获得图像。黑影——低密度区,如脑室;白影——高密度区,如骨骼;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称为——CT值水的CT值——0HU骨骼的CT值——+1000HU空气的CT值——-1000HUCT的密度分辨率高,能更好的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脾、肾及盆腔器官等。定位:CT对颅内肿瘤的检出率达95%以上,但小于1cm的病灶,易漏诊。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不是所有脏器适合CT检查,空腔性脏器(胃、肠),血管造影;CT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乎无功能和生化信息。CT特点CT的优点钙化及骨病灶能显示;扫描时间一般较短,每日能检查的人数较MRI多;上腹部不存在运动伪影干扰;体内有磁性金属物者能检查;价格便宜。CT的缺点软组织密度分辨率低于MRI,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成像参数及方法少,所获得诊断信息较较MRI少;有骨性伪影: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有放射线损害。1.冠状面2.矢状面3.横断面CT扫描层面常规扫描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特殊扫描薄层扫描:层厚5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CT头颅扫描增强CT扫描检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血管造影及常规X线已证实的病灶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CT头颅增强扫描1.颅脑肿瘤原发或转移瘤,尤其是多发肿瘤2.颅脑损伤各种血肿,尤其是多发血肿和颅窝血肿的诊断3.炎症及寄生虫4.脑血管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AV畸形,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脑内血肿等5.症状性癫痫6.先天性畸形7.颅内压增高原因不明者8.脑白质病和颅内疾患不明者9.颅脑以外疾患颅脑CT检查的适应证正常头脑CT表现四脑室层面(一)基底节层面(三)鞍上池层面(二)侧脑室体部层面(四)眼球蝶窦桥脑垂体窝后颅窝第四脑室颞叶鞍上池大脑镰直窦中脑第三脑室四叠体池侧脑室后角侧脑室前角第一层颅底层面第二层蝶鞍层面第三层鞍上池层面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第九层大脑皮质上部层面常见疾病的CT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常见疾病的CT诊断基底节区脑梗死常见疾病的CT诊断脑出血常见疾病的CT诊断脑干出血常见疾病的CT诊断颅内肿瘤第一层蝶骨小翼层面第二层鞍前层面第三层蝶鞍层面第四层鞍后层面第五层斜坡层面第六层环椎前弓层面第七层齿状突层面第八层齿状突后椎骨层面MRI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原理:发射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H原子核,作为小磁体的H原子核可以从射频脉冲中获取能量产生共振,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后,H原子核所吸收的能量逐渐释放,恢复至原来的状态,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纵向弛豫时间(T1),一种是横向弛豫时间(T2)。由于人体的组织均含有H2O和C-H结构,信号强度与H原子核的密度有关,故不同组织有其各自的T1和T2,被探测器所获得,经电脑程序处理形成图像。MRI的缺点钙化及骨病灶不能显示;扫描时间一般较长上腹部MRI仍存在运动伪影干扰;体内有磁性金属物者不能检查;价格昂贵。MRI的优点无放射线损害软组织密度分辨率高于CT,而空间分辨率也可与CT相媲美,直径小于2厘米的胰癌也能发现;可直接作任意的切层扫描;成像参数及方法多,所获得诊断信息较CT丰富;一般无需作增强扫描,近年采用的一种特殊的MRI增强剂(Gd-DT-PA)以增强病灶的信号对比,且无潜在危险的碘过敏反应;借助于质子的流动效应,可清晰显示血管,尤其是运用数字减影原理可作MRI血管造影;无骨性伪影,对颅窝病变的诊断比CT优越得多。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脑组织结构完整脑组织界面清晰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脑内无异常强化常用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SE(FSE)-自旋回波(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GRE-梯度回波T2*WIIR-反转回波(包括T2FLAIR和T1FLAIR)弥散加权(DWI)脂肪抑制(T1脂肪抑制、T2脂肪抑制)TOF-时空飞跃血管成像其他扫描序列灌注加权(PWI)弥散张量成像(DTI)MT-磁化传递质子波谱成像(MRS)三维容积成像脑功能成像(fMRI)磁敏感成像(SWI)新技术3D-ASLDCE-MRI如何识别序列图像脉冲序列的类型与特点:T1加权(T1weightedimage,T1WI):脂肪为亮信号、脑脊液为暗信号,优点: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图像采集清楚。缺点:对病理状态和水肿显示不清楚。T2加权(T2weightedimage,T2WI):脂肪为亮信号、脑脊液
本文标题: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5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