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中体育与健康说课课件课题:运动性损伤的急救与预防(第一课次:运动损伤与预防)沂源县张家坡镇中学田发强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运动性损伤和预防”。虽然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健康教育教学中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他们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做到“科学锻炼”、“卫生健身”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健康教育〉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认知—操作—应用”为纲领,我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知道运动损伤的类型,掌握导致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技能目标:能对一些简单的运动损伤进行简单处理,掌握上下肢骨折的急救包扎与固定。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出现运动损伤的时候,知道采取合理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三)教学重点的处理本节课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是“运动损伤的概念、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和运动损伤的预防”三个相对简单的问题,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主要停留在“认知”这个维度。由于本课内容的学习对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做到“科学锻炼”、“卫生健身”。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大胆的进行了改变:既把课本内容作为基点,把拓展练习作为了重点。在学生学习的维度上以“操作”和“应用”为主,把“骨折”的处理拓展为本课的重点。二、教学方法设计选择教法的依据: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课程”全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再强调学科本位,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侧重信息分析,加强交流合作,指导学生去积极探究和创造。同时,转换教师的角色,以“导”为主、以“帮”为辅、以“教”为补充,建立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和实验法。三、学习方法指导本课在学生学习和活动方法的指导中,我依据“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归属理论”和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欲望强烈的年龄化趋向,大量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思维空间,通过运用“情景创设—尝试体验—比较归纳—拓展练习—实践应用”的学法流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四、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下对健康教育课提出的新的要求,以“课程标准”的新观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获取知识“感知”—“理解”—“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线,注重参与和研究性学习。我把本节课有机的划分为“情景导入—感受新知—应用训练—反思评价”四个部分。四-1情景导入:引起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新的一课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向学生出示问题:是不是每次运动都会给你留下快乐的记忆?你或者你的同学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在身体上有没有受到过伤害呢?并让学生举例说明。由于运动损伤在学生这个大的群体之间是经常性的,所以学生会很普遍的举出一些例子。我在简单的总结归纳学生的发言的同时,顺势揭示本课的课题“运动损伤”。四-2感受新知:知觉触发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对于运动性损伤都有一定的认识,甚至你自身也经历过运动损伤。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考虑:你所经历或见过的损伤都是相同的吗?你能说出几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吗?我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简单讲解这个知识点。由于运动性损伤的类型比较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本知识点在课的内容上相对不甚重要。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灵活而简单的讲述不同类型运动损伤的概念、诱发因素、易发项目等知识。四-2-1运动损伤的类型常见的运动损伤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擦伤裂伤刺伤割伤挫伤拉伤扭伤骨折概念人体表皮与粗糙的物体相互摩擦引起的皮肤表皮损害受钝物打击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撕裂尖细锐物刺穿皮肤及皮下组织或器官引起的损伤锐器割破皮肤引起的损伤人体某部位遭受钝性物体暴力而引起该处的闭合性损伤肌肉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拉长造成的肌肉损伤或撕裂关节的韧带或肌腱受强大的外力冲击而超过关节韧带弹力限度骨骼受外力的冲击而发生的部分或完全断裂说明擦伤擦伤概念人体表皮与粗糙的物体相互摩擦引起的皮肤表皮损害特征皮肤表皮剥落,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诱发项目田径足球处理方法1、小面积用1%--2%红汞或1%--2%龙胆紫涂抹。2、大面积用生理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包扎,并注意勤换。四-2感受新知:知觉触发为引导学生认识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把简单的讲解变得丰富多彩而饶有趣味,我采用了讨论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进行探究,在不断的讨论中寻求认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和自觉积极性。四-2-4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四-2-4-1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四-2感受新知:知觉触发导致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为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得到共识,在教学上我采用了“以点带面”的方法。我以学生中最常见的擦伤为例,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体育运动中很容易造成擦伤,例如在踢足球时若场地不平整很容易跌倒,身体与地面磨擦出现擦伤。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还有什么原因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出现呢?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简单的归纳后使学生形成认同。四-2感受新知:知觉触发四-2-4-1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思想麻痹大意★准备活动不足。★技术动作错误。★运动负荷不当。★身体机能欠佳。★衣着保障不利。★场地器材隐患。四-2-4-2运动损伤的预防四-2感受新知:知觉触发学生知道了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究其根而杜其源”,在学习了运动性损伤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我继续以“设问、引导、认同”的方法,简单实效的归纳出运动损伤预防的措施。我以问导思,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运动损伤一旦发生,势必会给你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我们已经知道了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对照这些因素,你能说出当你进行体育运动时,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去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所以会比较简单的得到以下认同===一、适当热身,做好准备活动二、正确训练,掌握合理技术三、保证健康,杜绝过度疲劳四、集中精力,加强保护帮助五、合理着装,注意运动保障四-2-4-2运动损伤的预防:四-2感受新知:知觉触发从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过渡,“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进生活”,以生活应用为目标,以社会需要为目的,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是课程标准改革下,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顺利突破和完成课的基本内容后,我对本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两次升华——既“知识到操作的转化”和“实验到实际的升华”。四-3应用训练:知识升华四-3应用训练:知识升华四-3-1知识到操作的转化为了使学生把简单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骨折的固定方法之后。我在课堂设计上采用了分组模拟实验的办法,既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上臂骨折的固定包扎操作。关于“骨折”的知识由于已经拓展为本节课是学习的重点,我主要运用以下手段对它进行突破。首先,用课件结合黑板简笔画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骨折,让学生对骨折的概念有个大体的认识。其次,通过举例说明和讲述,让学生清楚骨折的判断方法和临床症状。再次,结合课件向学生讲解骨折的固定方法。四-3应用训练:知识升华操作训练一:假设一同学小臂不慎骨折。请同学们6人一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简易器材,对该同学骨折部位进行模拟固定。问题:要求:1、每小组有一名同学扮演伤者。2、合理运用器材。3、全员参与,但必须遵守秩序。4、时间3分钟。四-3应用训练:知识升华四-3-2实验到实际的升华实验操作并不代表实际应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在学生顺利完成骨折固定包扎操作的基础上,我通过设置情景、提高要求的方法,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所给条件的局限性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友爱互助、见义勇为等优良品德教育。四-3应用训练:知识升华情景问题:小明是一位非常勇敢的学生,但是,就是不注意安全,这不,刚才在打扫教室屋顶的灰尘时,不小心从课桌上跌下来,造成前臂骨折。作为他的同学,请你利用身边有限的物品,对他的前臂进行包扎固定。要求:1、每小组有一名同学扮演小明。2、全员参与,但必须遵守秩序。3、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合理利用你身边的物品。4、时间3分钟。四-4反思评价:巩固回归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引领学生通过课件简单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小明在参加400米比赛时,不慎跌倒,膝盖部位表皮破损,并有少量血液渗出,但并不影响正常运动。根据你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小明的这种运动损伤应该属于:______A、裂伤B、刺伤C、擦伤D、骨折2、--------二、填空题:1、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_________。2、---------三、简答题:1、结合自己日常运动中的实际情况,说一下那些因素可能会诱发运动损伤(提示:2条即可)。2、---------教学说明在整个课的设计中,我以“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法上本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教育原则,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充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出发点,以从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过渡为突破口,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向让学生认识世界的转换为根本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的选择上努力体现“以生活应用为目标,以社会需要为目的”的知识特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信息社会化,教学效能应用化。力求构建和组织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体系。
本文标题: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7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