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百年唏嘘-以1912建筑群和南京总统府为例浅谈建筑保护模式
文章编号:1009-6000(2014)01-0079-04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江禾芝(1988-),女,汉族,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与城市生态环境。南京民国建筑无疑是散落世间的璀璨明珠,她记录了南京的历史,凝结了旧时期的记忆。然而土瓦结构的辉煌经不住时光的冲刷,民国建筑正在被人们以种种借口加以改造和破坏。典型的两个个例是总统府和1912建筑群。前者以其过往政治军事中枢的招牌得以实体性保护,后者则以精神文化上的意义被用以商业开发。前者的保护模式称之为文物型保护,后者称之为利用型保护。本文旨在以两者为个例,具体分析、探讨两者保护模式的定义、联系、区别、利弊。南京1912街区;南京总统府;建筑保护模式Abstract:BuildingsbuiltinrepublicanerainNanjingundoubtedlyisashiningpearlintheworld.TheyrecordedthehistoryofNanjing,asthememoriesofthepasttime.However,theseoldbuildings,facedupwithtransformationsanddisruptionsbymanyreasons,couldnotresisttheerosionoftime.Therearetwotypicalcases:NanjingPresidentialPalaceandNanjing1912Blocks.Becauseofbeingourpreviouspoliticalandmilitaryhub,theformerismainlyundermaterialprotection,whilethelatterisonthewaycalledcommercialdevelopmentonaccountofitsculturalsignificance.Theformerprotectionmodeiscalledheritageprotection,whilethelatterisusageprotection.Basedontwocases,aspecificanalysisisdonetoexploredefinition,contact,difference,prosandconsbetweenthesetwoprotectionmodes.Keywords:Nanjing1912Blocks;NanjingPresidentialPalace;architectureprotectionconcept南京城内的一座座民国建筑,就像一部部无言的书,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哲理的诗,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诉说流逝的历史。南京民国建筑作为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本身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更是城市文化的一种鲜活载体。本论文以总统府和1912建筑群为例,探讨了文物型保护和利用型保护两种不同建筑保护理念的定义、联系、区别、利弊,进一步提出了参考意见。今天的南京城已经见证了2470余年的建城历史,自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10个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立国。这10个历史时期的建设对南京城市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可惜,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尤其是现代化建设的兴起,许多朝代的建筑遗产都只剩下一些片断,江禾芝现代城市研究2014.01有的已经荡然无存。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南北交融、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南京城现有的民国风貌主要来自城建史上的民国都城。民国都城建设以中山陵、中山大道和国民中央政府建筑群为代表。另外,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修筑了相当数量的道路,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行政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然而,南京的民国建筑正遭受着被蚕食的命运。据统计,1992年载入《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的190幢优秀建筑,到2002年至少有40幢已经在城市改造中被拆毁。南京的民国建筑目前还在继续消失,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质疑。一是市政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城市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南京作为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道路的拓宽,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减少,城市文化韵味的降低。如随着中华路、中山南路的拓宽,明清古街巷加速消失,像夫子庙周围的大小石坝街,“总统府”前的二公祠,市府大院内的武庙后殿,门东的剪子巷(古乌衣巷),门西的钓鱼台等古老的街巷,均因拓宽道路而毁于一旦;由于宁杭高速二期工程架桥的需要,享有“南京文明摇篮”的江宁老鼠墩史前文化遗存,因遭到施工单位的野蛮破坏,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甚至连被称为“南京城市名片”的法国梧桐,也因道路的拓宽、地铁的施工而被迫“搬迁”。二是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旧城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请,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在旧城改造中不切实际地搞所谓大手笔、大气魄,大开发,导致地下文物遭到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位于清溪路西侧的明太子宫遗址几乎被破坏殆尽;由于老城改造中的过度开发,使美丽的莫愁湖成了包围在高楼大厦中的一口“天井”,极大地破坏了其原始景观;另外,作为南京文化象征、也是南京城市最大财富的民国建筑,由于城市改造而拆毁(如原中央银行等),目前正以每10年减少20%的速度“谢幕”。历尽沧桑,曾经的辉煌逐渐暗淡,南京的民国建筑已近百年。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一切历史的韵味淹没在机器的轰鸣和商业化灯红酒绿的喧嚣中。走近民国建筑,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命运:一是延续原有用途。例如陵墓类的所有建筑,如中山陵建筑群、邓演达墓、航空烈士公墓。另外还有原童寯住宅(为童先生后人所住),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原福昌饭店(曾名胜利饭店,现恢复原名),原国民大会堂(现为南京市人民大会堂),原国立美术馆(现为江苏省美术馆)。二是改造为博物馆。这一类也很多,以历史价值较为突出的建筑为典型,如原国民政府子超楼(现为南京市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陈列馆(现为南京地质博物馆),原八路军办事处(现为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三是改为其他商业用途。如原法国公使馆(现为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办公场所),原宋子文公馆(现为南京市科协招待所),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现为江苏省粮食厅),原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现为华东饭店)。四是已然被毁。原国民政府司法院(在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司法院大部分建筑毁于大火),包括蒋介石“文胆”陈布雷、国民党一级上将薛岳和原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公馆(在颐和路的改造工程中被破坏)。一是相互制约。保护对于利用有制约的作用:建筑有其独特的生命和文化内涵,利用不是无着落,无边际的,对于建筑的原有特征,必须予以保留,利用时不可违反建筑的原有整体外形风貌。同时,对于古建筑的利用必须符合建筑的文化内涵,避免为了对原本建筑文化内涵的异化与偏离。二是和谐统一。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只有有效地利用好建筑资源,才能为保护提供动力与资金,只有在利用中,有效的保护建筑原有的特色与内涵才能保持他的吸引力。历史建筑作为历史的载体,其每一个构件,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发生在这栋建筑物的历史,都见证着其所存在社区或者历史的变迁,建筑不能脱离了人而存在,那么,只有在利用中,才能使人真正地走进建筑,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让建筑的生命得到待续。保护与利用之间可以达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千万不要堕入误区,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利用也可以是一种保护,同样,保护也可以是一种利用。三是各有侧重。保护侧重于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而利用侧重对于民间独特文化的建筑。在运行两种保护方式的时间,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每一件文物,每一幢建筑都有其不一般CONSERVATIONANDRENEWALOFHISTORY80的意义与价值,要用一种审慎态度去对待古建筑。文物型保护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有意义的文物,保护其完整、不变为第一原则的保护方式。其实保护的目的在于恢复或者保持现有的保存状况。文物型保护适用范围广范,特别对于不可再生,复制并存在重要社会或者文化意义的建筑。文物型保护一般是由政府主导,多方合力,政府在这样的保护方式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需要相关的禁止性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及执行。埃及就是一个文物型保护开展得相对发达的国家,在修复和保护古建筑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埃及强调的第一点就是,严禁在古建筑周围私搭乱建,一旦发现,政府将果断采取行动,推平所有建筑,恢复原貌。印度文物保护部门对于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工作一贯秉承他们在1932年制定的原则,对古建筑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如新,而是保护残迹。文保部门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利用型保护是指,在保护中,以达到经济利益为目的,对古建筑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商业需求,同时达到保护的这样一种方式。利用型保护能够达成的合理性基于利用与保护两者之间可以和谐并存。真正和谐状态的达成是需要体制上的摸索与观念上的创新。利用型保护可以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与力量,化整为零,同时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效益方面一劳永逸,利用型保护可以有效地使古建筑进入消费领域,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此方面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即为改文化价值为经济价值,以经济利益促文化价值,以统一经济和文化的矛盾。皖南古建筑群,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它们厚载历史,是徽文化的物化表现,无论是天井的设置、色彩的运用,处处都展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韵,具有极高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及艺术价值。所以皖南地方采取,旅游型保护,转换型保护,研究型保护等模式,在保护中充分利用。居民依旧在建筑群落中正常生活,保证了建筑的功能,国家的重点投入与大力支持确保了长远的保留。达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当代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城市快速发展造成许多近代城市历史风貌受到破坏的过程之后,保护历史建筑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其中,近代建筑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已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中文物型保护和利用型保护,正是两种不同的历史建筑保护理念,而本文选取的两个个例正好相符:接受文物型保护的南京总统府和利用型保护的南京1912建筑群。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近代建筑群,近代中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或与此有关。走进总统府,就好像在读一部中国近代史,在那里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到南京和中国近代的风云变幻。对于总统府的保护,目前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的,刚性保护和理性改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与方针,通过这样的硬性形式将总统府及其周围的地区保护起来。目前,南京政府已经制订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周边地区高度保护控制要求》,严格控制总统府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不应该超过50m。由此,在文物型保护中,在维护建筑的不变性和原貌性的基础上,政府作为主体、多方力量为辅助,共同行使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职能。特点为刚性强,政策性强,政府调用一切资源,采用行政、经济等手段竭力恢复或者保持现有的保存状况。南京市人民政府并不是将总统府奉为神坛,四周用栏杆等方式包围起来,给它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相反,南京市人民政府采用了一种更为理性与平易近人的方式——改造。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以“总统府”旧址为基础,投资5亿元人民币分三期建设,面积达12万m2,目前,博物馆已对4万多m2建筑进行了维修,对“总统府”大院的环境作了整治,按原貌修复了国民政府行政院、两江总督马厩以及天朝后宫小院落等3处遗址,并推出了“两江总督署史料陈列”、“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史料陈列”、“孙中山生平史迹展”、“总统府史料陈列”以及“总统府门楼展”等五个展览,以近代历史建筑遗存展示为主要内容。
本文标题:百年唏嘘-以1912建筑群和南京总统府为例浅谈建筑保护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8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