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体系,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翻天覆地的调整,使不同的学生能学习不同的化学课程模块。各模块都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种变化也要求老师们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将以往依赖系统讲授和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转变到重视开发和使用讲授、讨论、合作、探究性、网络等各种各样的适合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取、体验、应用化学科学知识。一、构建科学的化学教学策略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更多地回归于人性的发展,强调学习者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课堂教学始终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策略。目前认为,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学策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一是教学策略即是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运用;再一为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等。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和说明教学策略,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由于策略相对于方法而言,更注重的是一种控制操作,但又不是单纯的操作性、技术性的程序和手段,而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支配下的操作。因此,我们认为教学策略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系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种方法,有效地组织内容,确立师生的的教与学的行为模式和程序等的综合操作。从本质上说,它是教学的一套规则系统,也是一种方法论体系,是教学活动中最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内容。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由于关注学习活动过程,以提高学生素质,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视角,从自主、愉快、差异、有效等角度来组织和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主动建构的学习者,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各课程模块的内容差别较大,故使用的教学策略也应有区别。根据各模块的特点,我们应在总的教学策略指导下,针对于各模块制订具体的教学策略。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可以分为自主、主动、创造三个层面。自主的学习,可以是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材料的给予,问题的设计,结果的讨论等角度组织学习过程,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过程;主动的学习,则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主动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强调学习的亲历性。创造性地学习,则是学习者在自主、独立、主动基础上反映出来的更高形态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主动去感知、求疑、解疑,才能产生直觉和顿悟,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创造性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也体现于结果中。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特别强调课堂的开放性,使多个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承受挫折后的心理调适力,并能对学习的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培养。对选修模块中的“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要指导学生改变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参观、咨询、制定计划书、讨论与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三、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一个人的能力是其参与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的比,而其风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认知、个性等方面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和习惯化的方式。因此,不同学生在风格相同的情况下,有能力强弱之分;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又有风格的差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又要重视学生在风格上的不同。差异学习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体最优化学习。以往面对全体同学的教学,强调教学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性强调不够。新课程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全过程,进一步突显差异性。实施差异教学,要尽量在模块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内容的同化或顺应作用;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强化诊断、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个别指导,使教学能突显其个性化。具体可以采取练习自主选择,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实行分类评价和学习矫正等。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四、主动构建,精简教学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都应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判定有意义的内容,才被大脑进行语义编码,进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要使有效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就必须精讲知识内容,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间,以物质结论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等)和物质变化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相联系,构成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在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前(模块3),介绍碱金属、卤素,从而使学生易于归纳物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及其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元素周期律之后,介绍氧族、碳族、氮族知识,使学生通过演绎的方法,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第二个理论高峰就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这部分理论知识的处理采取了和元素周期律同样思路的处理方式。有机化合物知识以化学键理论为指导,以官能团为体系进行组织,强调了官能团在学习有机化学中所起的规律概括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强化和突出信息的输出,进行分类归纳,建立良好完备的认知结构,使之条件化、结构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把握。精简教学策略首先要求教师在上课、布置预习、课堂演示和观察、思考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板书设计、归纳小结等环节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其次要精选学习材料,组织教学模式,优化课堂设计,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给出不同的讲授顺序。如理论性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可以从直观入手,力求通俗易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结构—反应—性质的知识,充分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障碍,降低学习难度;特别要注意新引入的一些概念如电负性、电离能、晶格能、手性分子、熵、焓、盖斯定律、沉淀溶解平衡等,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讲适度,不能过分拔高,人为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最后,注意要精选例题与习题;选择典型、有层次,可以举一反三的练习题;精讲,分层训练,及时反馈,使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六、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教学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生通过一个有意义的方式展开学习时,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好,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有较大差异。如下图表: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教其他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实际操作75%小组讨论50%学习注意保持比率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策略,也就是学习注意保持比率很高的“实际操作”。高中化学新课程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学科的鲜明特点。通过实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提高学习的注意保持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学习特点,要求学生构建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新的化学学习策略体系,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作出相应的策略转变。
本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8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