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际贸易利大于弊金融1班易格关键词:国际贸易科学技术生产力比较优势产业比较劣势产业有人说,国际贸易是使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也有人说国际贸易使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我认为,凡是皆有利弊,国贸的作用也是如此,但是总体来说,其作用利大于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能关起门来自己一个人闷头做事,我们需要外界的观点和新鲜的空气、血液去注入我们的体内,让自己的观点和内容得以充实、更加丰富,以此,才能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提升。而国际贸易就是外部的助推器,他能帮助我们向有利的方向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升一国的综合实力。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本国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国际贸易能让我们看到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促进科学技术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加快一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改革,更利于本国自身的发展。如17世纪的中国正是清王朝入关的时期,当时铜紧缺,顺治皇帝积极改善对日的贸易政策往来,开放海禁,在此时期,日本洋铜的年输入量为300万—400万公斤,1696—1710年间,达到最大输入量400万—700万公斤,洋铜的大量进口,缓解了国内铜斤不足的状况,增加了铜钱的供应量,对于清朝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刚好与175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于此带来的是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力的错失。本国的发展相对世界各国迟缓,科学技术停滞不前和对外贸易的阻隔成为中国停滞发展的根本动因,由此也成为坚船利炮攻我国门但众不敌寡的根本原因。其次,可利用本国技术、资源甚至劳动力优势发展产业,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尤其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可以利用本国自身气候等条件,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进口比较劣势产业以达到供需平衡的同时,发展自身优势。对一些国家人口较多国家而言,对外贸易可以向人口较少国家输出劳动力,而进口比较劣势产品,以此增加本国人口就业情况,缓解本国就业压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并利用进口满足本国较少的物资,实现多国见的贸易平衡和国内供需平衡。由此,可以带动世界人口就业,降低失业率,稳定社会秩序,使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此次使各国取长补短,平衡各自发展,达到世界范围内的平衡,使穷国加快赶超富国的步伐。再次,国际贸易使劳动力和比较优势产业输出的同时,对与一国来说增加了产品的供应商,厂商的增加,容易打破垄断,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推动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国际贸易还能使出口外汇增加形成贸易顺差,由此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选择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增长)通常是指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发展中国家采用出口导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储蓄和外汇缺口以解决发展融资问题,即通过出口所得外汇资金支付经济发展所需之进口,使经济突破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负债能力约束而实现高增长。与此相对应,出口导向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吸引外资(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FDI)被认为不仅可以解决发展融资问题以提高投资率,而且可以带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使引资国得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国际贸易业也会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大量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同时,倘若遭遇出口限制或其他原因很可能产生产品供给过剩的局面,以此容易造成资源铺张浪费;另外,过度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容易动摇基础行业,如农业、基础制造业;还会造成行业单一,结构结构偏向,抗经济风险能力减弱等缺陷。发展中国家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容易使本国GDP快速增长;但若过度发展,则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出现主动或被动调整,容易重蹈英国和日本的老路。但总体来说,一个国家已经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倘若再不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技术,发展科学水平,与别国建立友好关系相互往来,而是闭关锁国,自行发展,则很难较快进步。所以,综合来说,国际贸易利大于弊。参考文献1、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9年2、清顺治12年前的对日海外贸易政策,荆晓燕,史学月刊,2007年第一期3、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4月6日4、中国贸易顺差问题初探,2007年10月22日,文章来源:驻瑞典使馆商务处
本文标题:国际贸易利大于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9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