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可持续发展实践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导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自从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出版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可持续发展如何从一个概念进入可操作的实践,仍然是一个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界正在努力寻求解决的问题。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两个关键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何为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定量化工具来测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目前,世界上不同国际组织机构、不同学者提出了很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模型,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标准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目前形成的4大学科主流体系:生态学指标体系经济学指标体系社会政治学指标体系系统学指标体系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一、生态学指标体系生态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在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动态过程中的发展。因此,生态学家们在考查和评价可持续发展时,更多地专注于人类的发展活动对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能力、生态服务能力、自我修复能力的影响等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有生态足迹、生态服务指标、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框架、美国国家尺度生态指标、中国的生态环境能力评价指标等等,这里仅介绍目前在国际上运用较多的生态足迹指标。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1.生态足迹的提出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William)等在1992年提出的,并在1996年由其博士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基于土地面积的可持续发展量化指标。瓦克纳戈尔将生态足迹形象地比喻为“一只承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引自)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生态足迹这一形象化概念,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即,当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再也容纳不下这只巨足时,其上的城市、工厂就会失去平衡。生态足迹是一只环境的大脚,生态足迹越大,环境破环就越严重。(引自)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2.生态足迹的计算生态足迹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Biologicallyproductivearea),包括陆地和水域。生态足迹测量了真实的生物生产面积。将其同区域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相比较,就能够判断一个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若超出了当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赤字可通过3条途径来减少:①增加土地的产出率;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③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2004年地球生态报告》也使用“生态足迹”来衡量148个国家的环境状况。阿联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人均生态足迹达9.9公顷,是全球平均水平(2.2公顷)的4.5倍;贫困的阿富汗则以人均0.3公顷生态足迹位居最后。中国排名第75位,为1.5公顷,低于2.2公顷的全球平均水平。报告显示,从平均数看,一名北美人对地球造成的“冲击”是一名欧洲人的两倍,是一名亚洲人或一名非洲人的7倍。报告还显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和印度均是生态赤字很大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8公顷,而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公顷。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二、经济学指标体系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学方向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绿色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和真实储蓄率,它们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力判据。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1.绿色GDP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指标,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较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水平。GDP增长象征着一个健康的市场,意味着一个有活力的经济体系。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绿色GDP的提出:以GDP为代表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帐户有很大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把资源损耗和环境破坏计算在内。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会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丧失未来进行生产的潜力,即不可持续。因此,在计算国民收入时要考虑资源和环境损失,并对原收入额进行修正,以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绿色GDP的采用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放物(主要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芬兰建立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资源核算。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在1990年率先实行了绿色GDP。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将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转化为货币数据。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墨西哥绿色GDP体系对我国建立自己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绿色GDP的采用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这次核算的结果只是整个结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经核算出的10项损失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的问题。绿色GDP在中国中国首次发布绿色GDP报告---污染损失占GDP3.05%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差距很大。绿色GDP在中国中国首次发布绿色GDP报告---污染损失占GDP3.05%这些数字再次证明了,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不断增长的GDP数字,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和公众健康不断透支的基础之上的。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2.真实储蓄率储蓄是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国民财富和经济发展状况、潜力的指标。真实储蓄直接来源于这一概念,但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现代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保持并创造财富的过程。在保证下一代拥有的财富至少与当代一样多的同时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首要问题。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1995年,世界银行(WorldBank)在其研究报告《环境进展的监测》中提出了真实储蓄率(GenuineSavingRate,GSR)的概念,即在考虑一国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害之后所得的储蓄率。1997年,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中,进一步完善了真实储蓄作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衡量方法。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真实储蓄的基本思路如下:总储蓄=GDP-社会消费、私人消费和国外借款净储蓄=总储蓄-产品资本的折旧。净储蓄所关注的问题局限于产品资本,不能真正代表发展的可持续性。真实储蓄=净储蓄-自然资源开发所产生的折旧-污染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长期环境影响造成的损失。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真正有能力对外借出和对生产性资产进行投资的产品的总量。真实储蓄率=真实储蓄除以GDP。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真实储蓄率能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国家真实财富的存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状。例如,1997年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总储蓄率(国内总储蓄除以GDP)为25%,但国内真实储蓄率仅为14%,体现了在减去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损失后,发展中国家积累的真实财富远远低于国民生产总值显示的价值。印度尼日尼亚俄罗斯中国总储蓄率21%22%25%42%真实储蓄率10%-12%-1.6%32%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三、社会政治学指标体系社会学家认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和基本手段,也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伦理规则。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开发的人文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ofSustainableEconomicWelfare,ISEW)以及真实发展指数(GenuineProgressIndicator,GPI)。这里仅就HDI和GPI作一简单的介绍。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1.人文发展指数(HD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5月在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是将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三大要素指标——“收入、寿命、教育”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以此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收入”通过估算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购买力来测算,“寿命”根据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来测算,“教育”通过成人识字率(占2/3权数)和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占1/3权数)的加权平均数来衡量。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虽然“人类发展”并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但该指数的提出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HDI强调了国家发展应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强调了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而并非对物质的无限占有,向传统的消费观念提出了挑战。HDI将收入与发展指标相结合,倡导各国更好地投资于民,关注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这些都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一致的。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2005年人文发展报告》依据人文发展指数,将纳入统计的177个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1)高人文发展水平(HDI值为0.800及以上)(2)中等人文发展水平(HDI值为0.500-0.799)(3)低人文发展水平(HDI值为0.500及以下)。东南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2.真实发展指数(GPI)真实发展指数(GPI
本文标题:可持续发展实践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12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