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卖报歌》说课稿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卖报歌》,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分析歌曲《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三十年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2/4拍,四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五声宫调式,曲词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光明的渴望。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不了解,通过学习这首歌,了解歌曲的前景,从而了解报童苦难的童年,从而珍惜今天的生活,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为祖国而努力学习。教学目标[音乐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及职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具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音乐课程要求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扩展转换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就是我设计本课贯穿始终的教学思想]结合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方面:1、指导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卖报歌》,帮助学生了解解放前报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热爱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而努力学习。2、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3、通过《卖报歌》,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前景及作曲家聂耳。教学重点:用自然真挚的歌声演唱《卖报歌》教学难点:×××××|×××|节奏的掌握。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和三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适时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使师生双边活动产生共鸣,和谐发展。基本策略是: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介绍歌曲的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感受旋律的跳跃,增强自己对音乐家的理解。教学准备: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兴趣性、我在教学中使用了风琴、挂图、磁带等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国歌》)师:每当我们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耳旁响起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们知道它是谁创作的吗?生:聂耳师:对,聂耳(板书:聂耳曲),聂耳生于1912年,逝于1935年,作曲家,音乐活动家。《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国歌》是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卖报歌》、《梅娘曲》等,相信关天聂耳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很多吧?生:略师:我也知道一些关于聂耳的故事,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聂耳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个卖报的小姑娘,叫小毛头,卖报时叫卖给的声音很动听,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聂耳沉重地说,“我很想把报童的悲惨生活写下来”,过了几天,由聂耳作曲,安娥作词的《卖报歌》就诞生了。(板书:卖报歌,安娥词)就这样,小毛头边唱边卖,生意居然很好,不久这首歌就在上海的报童中广为传唱,解放后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报童》,这首《卖报歌》随着这部电影的播出在全国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F调2/4拍的《卖报歌》。(板书:1=F2/4)[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进行了作曲,作词及时代背景的介绍,以故事的形式进行,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让孩子们在动听感人的故事中,了解与感受歌曲的背景,用助于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新课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二、学习歌曲1、播范唱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生:2、节奏(出示×××××|×××|)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拍电报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边拍边读,当老师读完后,你们要和老师一样的边拍边读,这样电报才完成,我先来×××××|×××|dadadadadadadada生:……(指名1、2名学生)师:他们做的怎么样?生:师:相信大家也能和他们一样,让我们共同竖起大姆指,为他们也为自己加油![设计理念: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善于模仿,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枯燥的基本练习中,学生仍会兴趣高涨,精神专注,在游戏闯关中得到锻炼掌握知识。这一步骤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曲调,并形象的记忆了音乐,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情感,使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水到渠成。]3、曲谱(1)用“la”模唱师:我们能不能试着根据刚才的节奏和着老师的伴奏用“la”哼唱?生:师:我们看曲谱6.12和665|这里,(出示挂图),下面加上小圆点的6和没加点的有什么区别呢?生:音高低好像不同(2)体会跳跃旋律师:对,音的高低不同,也就是音高不同,它们正好相差八度,加上小圆点的6.要比不加小圆点的低八度,请听6.——6,我们一起把它唱出来。6.——6生:师:大家唱的非常棒,那么这样的旋律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生:跳跃感师:对,作曲家用这些跳跃的旋律来表现小报童边跑边跳的情景,虽然生活很苦,但爱蹦爱跳是孩子的天性,下面我们来用歌声来表现,请用“la”来模唱全曲。[这一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感性体验,由所听引出所想,再实践中体验与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欣赏的积极性。这一环节的设计,先从感观上充分刺激了学生,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凸现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让学生在自然理解音乐的同时通过再造想象表现音乐,在感受乐曲的同时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思赏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德育教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4、歌词(1)听范唱师:我们再听一遍范唱,听的时候注意它的情绪和力度的变化(播放录音)生:师:老师读第一段,请大家考虑,第二、三段怎样读?生:第二段“满身泥水惹人笑,和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体现了小报童的苦难生活,要情绪低落。生:第三段“耐饥耐寒……向谁告”要读得坚强,而最后一句“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要充满希望。[通过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对本首歌曲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与分析能力,使得学生在音乐这一单一学科的学习中,有多方面的收获。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在演唱时的情绪把握,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分析能力。]5、演唱(1)填词师:我们加上对歌曲的理解一起演唱歌曲生:(2)指名唱(1—2名)(其它同学用拍手或敲击文具盒的形式为他伴奏)师:他的表现很不错,大家也很棒,还记得那个拍电报的游戏吗?我们只拍手不出声,为他也为自己加油×××××|×××|[学生的演唱是在对歌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难点已经突破,本环节似乎已顺理成章,在指导正确演唱的同时,重在引导学生把感情唱出来,在学生自己演唱与给他人伴奏的过程中,感受与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感受成功、合作、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喜悦。]6、处理(1)看书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5页看插图,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吗?生:师: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请大家用自己的形式来表现歌曲,我这有参考意见:A表演唱、B分角色表演。要求:每组各出几名代表,其他同学伴奏或伴唱(师播放《卖报歌》)(2)表演,评价[这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与发散性思维,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个积极参与,踊跃表现的心理场,提高了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通感,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三、总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聂耳作曲、安娥作词的《卖报歌》,它表现了什么?生: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师:对,在旧社会,穷苦孩子就是去拾煤渣,和大人一样的维持家里的生计,像我们这样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对他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所以希望大家珍惜今天,为我们祖国有一个更灿烂的明天而努力![本环节既是对本节教学的一个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现了本课的主题,也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注重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学反思一.教学设想:1.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联想——认知——理解”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力求在教学中体现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3.力求在每个环节中突出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表现音乐。二.教学特点: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善学成为本课的亮点问题。我边介绍作者边介绍背景,以故事的形式导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且热情高涨,我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展开教学。2.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独唱,小组唱,对唱,分角色唱使学生真正体会,理解,表现音乐。3.积极对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自评,他评,互评,师评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对学生取得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注重非正式的评价,用眼神,笑容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及时地了解了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状况。4.合理地运用了愉快教学法。我将这节课的知识点的学习转化为主体化的、富有童趣的竞争性游戏,使学生在积极的兴趣中愉快地学习。同时将歌曲的能力、情感、目标,融入丰富的联想、歌舞、创新活动中,使整节课气氛活跃、轻松。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展现出一种愉快的学习心态。三.需要改进之处:1.提问的面还不够宽,应该尽量地鼓励更多的孩子的思维行动起来,让他们每一个都加入到愉快的音乐氛围中,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2.年轻的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的调控上不够灵活,教育的机智还有待提高。《卖报歌》说课稿齐齐哈尔市讷河老莱中心学校高艳
本文标题:《卖报歌》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2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