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康德第五章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在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律令。河北廊坊:女子劝男子勿在电梯内吸烟遭到对方暴打课程导入人生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如何做人”的关键是做一个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本章就从理论到实际阐述我们应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思考:道德是什么?第五章课程导入——道德是什么?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作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道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内容。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主要内容第五章“道”从“首”从“行”表示四通八达的道路,引申意:人们行事时应遵循的规范准则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徳”------“得”对行为规范准则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某些行为规范准则的认识和把握,并以之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心理行为活动过程就是“德”。关于道德“道德”两字作为一个概念使用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修养完全合乎“礼”的规范要求就真正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荀子《劝学》关于道德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中国人的“礼”: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冠礼笄ji礼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关于道德道德的内涵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本质规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良心)作用方式:善恶评价存在形式: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道德和法律同为社会规范,二者有什么区别?道德与法律法律道德从产生时间看后先从构成要素看权利、义务善、恶从调整范围看小大从实施保证看他律自律道德的起源的“另类”解释[趣谈]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房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它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据说,这就是道德的起源。这个案例简要说明了:在这群猴子中,作为一种行为禁忌的“道德”是如何从本能中被构建出来,对欲望的放纵如何通过理性的选择变成了对欲望的制约,排斥性的动机如何导致共同的行动守则,以及这种制约又是如何制度化,习俗化,神圣化的。这对于我们讨论人类社会道德的起源有一些启发。(一)道德的起源一、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1.“天意神启论”:认把道德起源归结于上天的命令或者神的旨意,试图以人之外的某种所谓客观意志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西汉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不可亵渎上帝之名;谨守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2.先天人性论:把道德的起源或者归结为与生俱来的善性,或者归结为先天存在的良心、理念或精神.孟子说:人天生就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道德出于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吾心之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的人伦纲常之根,良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3.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们的情感欲望,是人们为实现情感欲望而形成的行为要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费尔巴哈:“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严复:“乐者为善,苦者为恶。”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这种社会本能为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所共有,它表现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这一观点的根本错误是抹煞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4.动物本能论:道德观念是动物本能的延续,进而把动物基于本能的活动与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画上等号。以上观点是非科学的:第一,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第二,把道德说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强制性的规约。第三,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5、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动物的本能行为中不存在真正的道德。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2)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界限逐步明晰,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凸显,要求规范、协调或制约利益冲突的意识更为强烈,由此促进了人类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正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解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需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解的需要而产生的。(3)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我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开始表现为各种风俗、禁忌、习惯,到后来逐渐获得了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并获得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二)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1.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具有阶级性;同时,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或多或少有一些共通之处,反映着道德的普遍性;要正确把握道德的阶级性和普遍性及其辩证关系。◆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解方式◆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主要不是被颁布、制定或规定出来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解利益关系。【案例】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案例】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点评】人类的爱心与责任心,首先表现在热爱生命,尊敬生命,关怀生命。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也首先要以生命为本。当一个人面临死亡,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倘若对此无动于衷,见死不救,那就谈不上有什么爱心与友善。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善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仅有六把。事例之一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
本文标题: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05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