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XXXXXXXXXXXXX,XXXXXXXX摘要:21世纪的中国正行驶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必须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键词:中国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1前言2010年,中国GDP达到5878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0%,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到达了20%。然而中国经济的腾飞却是以环境为代价的。中国经济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的繁荣所带来的后果是资源的消耗的增加和环境保护的严重冲突。中国的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并严重影响将来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要想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球正处于进入21世纪后最重要的转型时期,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取得的成绩来看,中国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格局的演变。未来的5-10年,是中国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证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时期。把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既是我们难得的机遇,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2目前中国遇到的环境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消耗量过大、资源未充分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较为严重的现象。个别地区出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且2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虽然中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使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消极影响仍起很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产值的增长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保证程度下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我国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环境持续恶化,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边治理边破坏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也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然而,我国每吨钢铁的能耗比国际水平高20%;万元GDP消耗水资源是国际水平的5倍,能耗是3倍;2004年我国GDP增长9.5%,能耗也增长了14%。然而,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人均耕地不及世界40%,人均森林仅为1/7,人均石油仅为1/10,人均天然气仅为1/22,大多数矿产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不计环境代价来实现的。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极大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的继续高速发展。未来中国经济要想再创辉煌,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原因分析3.1对GDP的过度强调过去,GDP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衡量所有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表现。但GDP并不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它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期以来,传统的GDP核算方式助长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生态成本的行为,使环境恶化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高速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取的,“扣除这部分损失,纯GDP只剩下78%”。当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应该弥补上述缺陷,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计入GDP中。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正确的政绩观。中国需要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GDP增长速度,但一些官员把GDP增速看作是衡量政绩大小的唯一标准,为追求政绩,不3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结果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这种盲目追求GDP的政绩观是对生态环境的破环、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对公共财富的掠夺。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资源损耗的负效应所抵消,从而削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3.2人口压力,加剧环境恶化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一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势必会引起人地关系的失调,导致土地过度开垦、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出现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30%、14%、和25%。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只能靠“挤资源”、靠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来满足,其结果将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危及自然生态子系统的承载能力,并由此形成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3.3环保事业投入较少中国环境污染防治的历史欠账较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必须同时配套解决的问题。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经费一直没有纳入国家预算,基本上是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自由资金中,东拼西凑临时筹集起来的,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十分费力勉强,毫无保障。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生态环保投资力度持续增强,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节节攀升。但中国的生态环境投资渠道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改善生态环境光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欧美发达国家,主要通过鼓励民间企业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来推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环境保护体制,努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身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3.4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缺乏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的正确指导,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高,环境法制观念不强。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一些地方领导存在着先发展后环保的错误思想,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违反自然规律,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尚没有形成风气。受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的影响,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发展经济的同时牺牲环境与资源利益,4走以环境与资源利益换取经济增长道路”的思想还根深蒂固。3.5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和监督不力随着市场积极体制的确立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资源保护关系不断出现,必然要求新的环保法的制定实施。但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存在着立法的滞后性及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规划和政策制定上各自为证,相互衔接不够,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标准各异,措施综而不合,地区间的协调非常困难,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4反思及建议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2011年我国人均GDP只有5414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这一数字只有美国的1/9,日本的1/8。因此,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个较贫穷国家,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的代表的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惨痛的环境污染事件,迫使发达国家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并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改善生态环境。中国目前仍然很贫穷,中国需要发展。但中国不能重蹈“以资源换经济,以环境换发展”的覆辙。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目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要围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运用各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开展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的知识。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德意识,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大力营造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尽快形成符合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原则的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4.2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生态建设中应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不断体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理论,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4.3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我国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生态5环保投资比例和改变投资结构单一的局面,不仅原有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难以治理,还会造成新的污染,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适当的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多方筹集资金是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中来。4.4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发挥公众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和明确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各个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重视地方政府参与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指标。公众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公众需要和能够参与环境保护,所以公众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因而,他们对环境问题极为敏感,对保护环境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极大的积极性。只有使他们充分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才能使环境保护有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因此,发挥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建设,拓宽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王黎.工业革命也来的英国环境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3]覃晏,周启星.中国经济与环境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王海燕.环境保护与21世纪的中国[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4)[5]姜海林.国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践经验与启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6
本文标题: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0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