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1/15《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15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派别划分标准基本思想代表人物唯物主义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可知论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的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辩证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3/15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二)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对立统一关系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三)时空观时间的含义: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的含义: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4/15间的物质运动。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意识统一于物质。(二)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资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含义、实质等)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的含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6、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内容与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必然性与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性包括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5/157、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等范畴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二、质量互变规律:①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两边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②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③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三、否定之否定规律:①辩证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向旧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6/158、如何理解“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P53(五大思维)一、思维能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二、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树立大局意识,放眼未来。善于观大势,把握工作主权。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三、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知道现实工作的能力。(善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的思想观点。加强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认清规律,更好的走向未来。)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卖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勇于进取,稳扎稳打。发展的眼光,全面,普遍联系)五、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勇于创新,不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六、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锋线上,做好对策,争取最好结果。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9、实践观(实践的含义、特点、类型、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二、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三、实践的类型:(1)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2)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3)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7/15(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Ⅰ.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②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能动的反映论。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突出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具体局限性。②理性认识: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
本文标题:《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0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