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20课-汉字的演变教案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教案设计第1页2010年4月第20课汉字的演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汉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历程。2.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3.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统一后采用的标准字体。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于汉字演变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以及仔细观察与区分事物的能力。2.通过横向探究汉字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以时间为线索,追踪历史事件发展的能力。3.通过学习各种汉字的形态与发展,并对各种汉字相互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种比较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我国的汉字文化。2.通过对各种汉字的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认识到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加深学生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从而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甲骨文的地位及价值。难点:小篆字体的使用。【教学方法】互动问答法、情境体验法、实物教学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10—15分钟【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教案设计第2页2010年4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一个真实的小乌龟让学生观看,并问学生了解多少关于乌龟的知识?学生回答后,讲解乌龟在古时候作用很大,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从而引入新课,从甲骨文开始,来了解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学生可能答出,乌龟走得很慢、乌龟寿命很长、古人在龟壳上写字等等。拿出一个乌龟的实物来引导出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上的文字,从而开展本课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本课内容的兴趣。讲授新课:以带领学生游览历史博物馆考察文字发展史为主线,讲解本课内容。一、甲骨文首先来到记录甲骨文的地方,播放一个关于甲骨文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为学生讲解视频中的内容,商朝时,人们把刻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然后用PPT分别展示一张刻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让学生认识,并且展示用甲骨文书写的十二生肖,问学生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字,然后用对应的动画图片给出答案。最后总结: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研究商朝历史的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国的历史从此时开始有了可靠的文章记载。一、认真听讲,观看视频,设想自己所处的情境,了解甲骨文的形态以及甲骨文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及地位。同时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游览博物馆“汉字发展篇”为线索,增强知识的趣味性。采用视频、图片及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甲骨文,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并力图使学生深入到情境当中,以游览者的身份在游玩中掌握知识。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教案设计第3页2010年4月二、金文带领学生走向“西周散氏盘”和“司空戊鼎”,然后介绍这两个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商周时代的人们把他称作金文是当时除了甲骨文以外的有一种文字。指导学生从形体,结构方面观察金文,并让学生思考金文和甲骨文相比有什么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三、小篆在观看下一种文字前,先引导学生回忆秦朝统一时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然后强调其中之一——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从而引出对小篆文字的讲解。让学生观看秦朝宰相李斯写的《峄山刻石》,再次认识小篆的字体形态及特点,并对其作出归纳,学生回答完毕后,对答案进行整合与总结。然后再让展示秦朝时期的调兵虎符(其上刻有小篆文字)让学生观看了解。最后总结,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游完博物馆后思考,秦始皇统一小篆为标准字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二、观看图片,大至了解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及其与甲骨文的略微差异。。学生间可广泛交流,小组讨论,积极比较思考。适当回忆秦朝统一时的相关史实,并仔细观察投影,说一说小篆文字的特点。经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特点:笔画整齐,线条化,结构简化统一,字体定形。)课下认真阅读课文也可查阅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出老师留下的问题。指导学生区分甲骨文与金文这两种文字,学会用比较的分析方法;采用同学间相互讨论的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回忆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以培养学生以时间为线索追踪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归纳概括小篆字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留下课后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主动复习,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教案设计第4页2010年4月四、隶书现为学生讲解小篆是秦始皇开始统一使用的文字,但在当时秦末社会下层中间也开始流行另一种文字——隶书。然后带领学生观看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和汉代蔡邕的隶书《熹平石经》,并介绍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在监狱中整理出的一种新字体。让学生观察隶书有何特点并将其与小篆进行比较,教师总结出答案。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五、草书楷书行书接着带学生走向一幅楷书作品钟繇的《宣示表》,并介绍东汉(25--220)末年时,钟繇创造了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让学生观看楷书形态并讲解,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另外,再方便让学生看三幅草书的作品,然后一一介绍它们分别是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字体。在东汉末年时,人们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上面三幅是草书作品,然后展示王羲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作品让学生认识行书字体,并学会欣赏有名的书法作品。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并同小篆进行比较。(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比较:隶书字形更加方直,书写更加简便。)观看投影,归纳这三种汉字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书写的规律;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模仿学习。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汉字,从中体味汉字演变的趣味性,并再次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观察事物。由于这三种字体是至今仍广泛使用的字体,学生普遍都比较熟悉,因此讲解比较简单,主要让学生观察欣赏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课堂总结: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教案设计第5页2010年4月1.观察完从古至今的文字后,在走出博物馆的过程中,引导回忆所看到的汉字演变的过程,以“鱼”字的演变动画为例。并让学生思考汉字演变的规律。2.重点回忆掌握甲骨文和小篆字体的价值与地位。紧跟老师思路思考探究我国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记住甲骨文和小篆这两种字体。总结强调,使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整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板书设计】商朝—→秦朝→西汉→东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课后作业】1.课堂上老师留下的思考题。2.上网或者查阅相关书籍,认识五个简单的甲骨文汉字,下节课向同学们书写展示你所学到的字。3.仔细观察隶书、楷书、行书这三种字体的特点,并分别用这三种字体写出自己的名字,下节课将进行评比,写得好的同学有奖励。【教学后记】待课堂教学完成后另补上。
本文标题:第20课-汉字的演变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1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