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弘扬传统文化---建构班级文化
1弘扬传统文化建构班级文化——传统节日与班级文化融合初探摘要: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丰富深远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它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源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了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根”与“魂”。在班级中开展相应的传统节日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班级文化、学生核心素养(一)青少年对节日文化认识和参与情况调研(1)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对其内在文化含义不甚清楚。(2)一半左右的同学注重节日的情感功能,娱乐功能,休假功能。(3)微信已经成为了学生表达节日祝福最普遍的方式。(4)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文化境遇尴尬。(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多元文化思潮被多元经济形式裹挟着进入了中国社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班级物质文化环境随意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权威化,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化以及封建传统思想、西方外来腐朽文化等都对学生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成为了当前社会的总体思想形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已刻不容缓。(三)传统节日内涵的解读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2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节日所体现的精神不外乎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1)精忠爱国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清明扫墓从小处说,它以血亲为纽带,彰显“忠”“孝”二字,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来讲,它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人们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3)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腊月里,人们扫尘、祭灶;除夕合家团圆。元宵节全家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反观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又有什么区别呢?(四)传统节日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实践1、学习和领会国家层面相关文件精神(1)2008年,国务院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2009年端午节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4)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2、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2)中西方节日文化价值取向有差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注重“礼”字,它反映的是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西方节日文化注重一个“法”字,它是反映西方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法”是从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规则中引出来的范畴。因此,西方文化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有比较就有取舍,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既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克服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又可以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3、立足传统节日,构建“传统节日+”系列活动(1)欢天喜地过大年第一阶段:了解剪春花、写春联相关知识。第二阶段:在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去长辈家拜年;第三阶段:展示学生参与春节活动的相关照片。第四阶段:开学之际,以春节习俗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2)张灯结彩闹元宵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的传说,制作ppt并上传至班级邮箱第二阶段:猜灯谜第三阶段:观看龙狮表演(3)清明时节颂清明4第一阶段:和家人去扫墓,怀念亲人。结合春游,缅怀先烈。第二阶段:放风筝比赛。第三阶段:清明诗词朗诵会。第四阶段:开展“英烈伴我成长”主题班会。(4)五月端午话屈原第一阶段: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端午的习俗。第二阶段:开展“端午话屈原”主题班会。第三阶段:赠香袋,品粽子。第四阶段:了解端午赛龙舟习俗。模拟龙舟比赛。(5)月到中秋分外明第一阶段:说说有关于吃月饼的故事。第二阶段:收集中秋诗词,确定参赛作品第三阶段:中秋诗词朗诵赛第四阶段:评奖展示。(6)九九又重阳第一阶段:了解重阳节的来历第二阶段:秋游登高、赏菊第三阶段:争做爱老志愿者第四阶段:走访敬老院。活动成效与反思: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传统节日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形成尊重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的积极态度,并能努力扩大传统节日、纪念日的社会影响。2、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节日活动的增进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参与,尊重并学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53、提升班主任领导力“班主任领导力”是指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所发挥的人际影响力。从问卷调查着手,了解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活动,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在活动的策划过程中,班主任运用“协商讨论”的方式,引导班级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更进一步提升了班主任的领导力。班主任亲身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激励”,如:尊重激励、情感激励、赏识激励、成功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等,以此来满足学生的自尊感、价值感、成功感等精神需求来引导学生的进步。在激励的过程中,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开展“传统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到构建“传统节日+”,在班主任的引领下,有效地坚持,把好的理念、好的计划付诸实践,并且持续不断地贯彻到行动中去,最终实现了了“践行智慧”的目标。4、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任重道远一个忽视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抛弃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我们众多的传统节日,其实都是需要了解其内涵、光大其精神的。外在的形式是次要的,传承其精髓才是主要的。短信可以发,行为艺术可以搞,关键是要经过大脑思考,把握节日的精髓,尽可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把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参考文献:[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2]马兰霞.提升班主任领导力[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乔健.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王文章.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6
本文标题:弘扬传统文化---建构班级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1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