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坚持三个牢固树立--不辱立德树人使命
1坚持三个牢固树立不辱立德树人使命重庆市垫江县职业教育中心陈良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教师节致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牢固树立”,立意高远、情真意切、言简意赅,既是对我们鞭策和希望,也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政治立场,也是思想品质,更是职业道德。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向往和追求。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推动人生发展的引擎。理想信念是个人立2身处世的基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不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身份怎样,总要有做人做事的观念和想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之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工作的力量源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党的奋斗历史表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证。九十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兴旺发达,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党员有着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党涌现出了像江姐、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富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才使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壮大,使中国革命历经风雨而终于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坎坷不平却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乃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影响广泛而深远,甚至可以影响一生。教师只有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以灵魂影响灵魂,以人格引导人格,教出理想远大、信仰坚定的学生,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树立实践的观点和为3人民服务的观点,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加深对共同理想的认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领悟,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鼓舞自己、壮大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勇于实践,不断实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努力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要坚持学习政策法规和科学知识,汲取一切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营养,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观察当今社会的思想武器,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矛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前进的方向。第三,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实现共同理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奋斗下去。每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所凝聚的巨大能量都会成为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全体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不仅要对个人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第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先进性,是指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坚定,即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4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五、做正确理想信念的传播者。我们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感召、引导学生学习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唤起学生对中国梦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明辨是非,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人才。最后,要成为践行正确理想信念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要让青少年真正认同共同理想信念,最有效的方式是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通过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和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彰显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师生互动中形成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良好氛围,带动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凝聚力量,信念铸就坚强。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育人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绽放出美丽的教育梦。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人们通过一定方式持续获得知识、价值、技能,并有创造地加以应用,发挥智慧、潜能的过程。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和知识呈现爆炸式地增长的态势,如果不5加强学习,就会被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所淹没。据测算,人类知识倍增周期现在是3年,知识老化周期已缩短为5年。信息、知识时代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迁,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全部意义,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型社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对人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是从幼年到成年的不断学习,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学习,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终身学习从时间上讲,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从空间上讲,与人生活的所有方面相联系。终身学习覆盖人的生命始终,覆盖人生的全过程。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与生存、学习与生活之间不存在任何疆界的社会。终身学习强调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以及人人参与学习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把学习作为生存责任、生存方式,提升其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人生成功的阶梯。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使自己具有广博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从各种可能的渠道吸取各种知识。只有那些能通过各种途径持续吸取知识、增长才干的人,才使自己的知识更为广博,使自己的胸襟更为开阔,使自己的兴趣更为广泛,也就能成功的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人生无停顿,学习无止境,不断地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效率的高低和投入的时间都6会影响他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影响我们成就大小,水平高低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学习。一个不学习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一个不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学习,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因为有学习;人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是因为有学习,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学习;人存在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可以学习。人的才能从何而来,说到底都是从学习中来。一个人从一生下就开始学习,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有本领的人。怎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是要摒弃错误观念。目前主要的错误观念有学习过期论、学习无用论等。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在作怪,是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的大敌,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二是要增强学习自觉性。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步入了社会、进入了职场,都要把学习作为人生永恒的追求,培养学习的热情,养成学习的习惯,追求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变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三是要讲究学习方法。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一种是精读。要提高修养,必须精读几本书,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读书既要用智慧读书,又要在书中读出智慧、读出深度、读出精彩、读出意义。世界要进步,世界要学习;国家要进步,国家要学习;个人要进步,个人要学习。7追求进步和发展,除了学习,别无他法。你可以不学习,不求进步,但你的对手不会,谁学习,谁就走在前列。总之,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我们树立学习责任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以致用。“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改革创新的胜利成果,都是改革创新智慧结晶。改革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变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可以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等。创新是指人们一切有创造性的研究、发明、见解和活动。包括思想理论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等。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华民族几千年血脉不断、文明不衰、生机勃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深厚根基,又展示出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发展成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发展成了以人为本、8团结和谐、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人文道德精神。这两种精神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一个民族越是自尊、自重、自立,就越是胸襟开阔,善于学人之长,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营养丰富自身的同时,推动各种文明的灿烂繁荣,对人类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仔细地考察中国文化史,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动态特征,批判继承外来文化,坚决扬弃旧有模式。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推动下,我国不仅以著名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伟大创造闻名于世,不仅以诸子百家思想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宝库,而且以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彪炳人类变法自强的制度创新史。从改革创新的视角看,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路之争,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改革创新的问题。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决定了推进这一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必然具有改革创新性。中国是在各种客观历史条件几乎不具备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每走出一步都凝聚着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创造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国情、世界政治经济走向以及各种主观条件所作的科学把握,对于民族生存发展问题进行重新定位,使得看来毫无希望的民族有了出路,有了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的高度和9眼界,而中国实际则是中国现实历史,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因而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要结合就要寻找“结合点”。正是通过“结合点”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统一起来。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改革创新精神完全一脉相承,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是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攻关过程。再好的教育改革决策方案,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同、积极参与、自主创新,也可能取得实效。教育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来都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紧密配合。凡是深得民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无不渗透着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教师团队攻坚克难,最终凝聚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改革的合力,从而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无法超过这个国家的教师质量。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上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要靠学校教育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品质。作为文化和文明
本文标题:坚持三个牢固树立--不辱立德树人使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3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