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党和人民在合适的时机,依据科学的方法,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在一段时期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开启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局面.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2012年11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2013年8.19重要讲话和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都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多次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重的历史底蕴。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这一阶段关键要把握“艰辛探索”这四个字。这“艰辛探索”主要体现在这3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文化基础落后。二是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三是我们自己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大跃进”前背景:正确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清醒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1956年4月,毛泽东作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①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②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③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④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⑤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⑥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⑦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⑧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⑨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⑩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小结: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如今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如今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初步探索的高峰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1957年2月,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探索的深化和发展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2.“大跃进”后----“文革”前背景: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1)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削农民,不能超越阶级。(2)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4)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3.“文革”期间背景:即使在“文革”期间,毛泽东仍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1)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2)“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3)我国永远不称霸的战略思想【小结归纳】(1)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际形势,可以很快地实现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在经济建设上,往往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矛盾的问题当成阶级矛盾看待。(阶级斗争扩大化)在党内生活中,容易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当作“路线问题”、“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道路的探索偏离了正确的道路,以至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政治路线“左”倾)(2)原因分析主观原因:①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②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的认识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客观原因:①国际形势的斗争②林彪等反革命集团的错误煽动。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从历史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才使党逐步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经过了一个反复的探索过程,其间也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第二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这一阶段,应从主要4个方面把握“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1.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解决了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这重大问题,从而为统一全党认识,团结一致向前看奠定思想基础;2.邓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命题。这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从此,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3.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简称“三大基本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正反两面实践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回答了这“三大基本问题”,尤其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4.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四大概括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重要内容在内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这条道路己经初步形成,但是还需用三十年时间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定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推进(第三阶段)对于这一阶段主要把握“坚持和推进”这5个字。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考验面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这条道路推进到21世纪。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最剧烈的时期。这一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迎接信息化,正确应对全球化,稳妥实施市场化,全面适应多样化,逐步推动多极化,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突破。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对这一时期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回顾,可以使我们更加系统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其不断深化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4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