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③曰:“女④奚⑤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⑥。”①选自《论语·述而篇》。②叶公:姓沈,名诸梁,春秋时楚国大夫。因封地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③子:指孔子。⑤奚:何,疑问代词。⑥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语气词,相当“而已”。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子路不对_____________②女奚不曰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的“于”与“问孔子于子路”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苛政猛于虎B.行者休于树C.告之于帝D.生于忧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4.这段文字表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①魏文侯②出游,见路人反裘③而负刍④。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①选自《新序·杂事》。作者刘向。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著《春秋谷粱传》,另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②魏文侯:名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③反裘:反穿着皮袄。古人穿皮袄的习惯本是毛向外的,此人却反来,毛朝里,皮朝外。④刍,喂牲口的草。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胡为反裘而负刍?____②毛无所恃____③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_____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____2.翻译句子①见路人反裘而负刍。译文: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译文:3.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①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____②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____③胡为反裘而负刍_____④吾恂恂而起,视其缶____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它可用成语_________概括。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5.你认为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①回答②何,为什么2.C3.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4.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刻苦勤勉,兢兢业业的态度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于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发愤忘食,高兴得忘记了忧愁,(甚至)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①什么,疑问代词;②依赖③你,代词;④如果,连词。2.①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身上背着柴草。②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坏了,那毛也就没有地方附着了吗?3.A.表顺承B.表顺承C.表修饰D.表修饰4.世界上的事物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任何事物不能失去了它的存在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联想到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及人类某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保护环境的举措。5.略(言之有理即可)。译文魏文侯外出游览,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身上背着柴草口(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穿皮袄背柴草呢?”(那人)答道:“我爱惜皮袄上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它的皮磨坏了,那毛也就没有地方附着了吗?”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4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