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和辛亥革命一、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和两大历史任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某些破坏,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些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生长起来并得到初步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虽然促进了封建社会解体,但与此同时,封建剥削制度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剥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明显优势。因此,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使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独立的封建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的目的不是使中国民族资本得到发展,而是要寻求更广大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为此,外国列强对中国采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压迫手段。尽管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仍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式,但在实际上已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二)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地主阶级作为统治力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农民阶级既遭受封建剥削,又遭受外来侵略的压迫,处境艰难。•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早于民族资产阶级)(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决定决定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封建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四)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总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如何解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反复思考的主要问题。二、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最初是农民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建立农民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旧式农民战争的巅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盲目排外,但是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外国列强的决心和意志。失败结局说明:农民可以成为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但是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不能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二)地主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到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上(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初具规模的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三、辛亥革命是“无果之花”•成功之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辛亥革命后,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各种各样的政党竞相宣告成立。这无疑有利于吸引和动员人们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从此,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失败之处: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3个月便夭折了。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一个完整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很大的软弱性,使其没有力量更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小结: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近代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准备:一方面,历次重大斗争都程度不同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历次重大斗争的失败表明,西方的道路行不通,中国革命必须在先进阶级的领导下寻找新的道路。辛亥革命后的乱象: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与之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1915年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相互之间展开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面对残酷的现实,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不甘于失败。孙中山高举民主革命的大旗,继续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而斗争,但屡遭失败,陷入困境。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满怀着对实行议会制的真诚和期望而奔走呼号惨遭北洋军阀的卑鄙暗杀。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等,换来的是反动军阀的疯狂镇压。这样那样的救国方案都试过了,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在中国的先进分子中,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中国资本主义官僚买办资本民族资本依靠国家政权力量和外国列强势力中小资本发展缓慢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软弱性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富于革命性、组织性、纪律性•三个特点:受三重压迫人数虽少,分布集中,易于形成战斗力,便于传播革命思想大多出身于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易于建立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革命联盟五、思想启蒙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戊戌维新运动过程中,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民权、共和旗帜。他们都没有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中而深刻的清理,对自由、民主等现代思想进行集中而系统的宣传。中国需要一场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当着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2.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言“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到贵族文学,建立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立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立社会文学。•鲁迅《狂人日记》(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重大历史意义:对于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历史局限: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由学生、工人和其他民众掀起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3)青年学生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往民间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十月革命学习的先进分子。他在1918年《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8年:《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后传播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五四后,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但是社会主义学说复杂,既有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流派,如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先进分子最后选择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功不可没。他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表明他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革命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中国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以及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论争。•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使进步知识分子抛弃错误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三次论战”意义(1)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坚定了信仰;(2)分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区别;(3)先进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要不要马克思主义、要不要革命之争•胡适:对社会问题主张改良,一个一个具体问题解决,反对“根本解决”。•李大钊:一方面,研究问题须有主义指导,否则无法引导多数人参加运动;另一方面,主义、理想要服务现实。•(1)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2)要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阶级斗争,进行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中国走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以及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论争。•张东蓀、梁启超:中国落后、无知识,对社会主义只能研究,不可宣传,否则就是制造伪劳农革命。中国贫穷,救治方法只能是发展资本主义实业,无须暴力革命。•陈独秀、李大钊:无产阶级的存在是事实,由于受到压迫,有革命愿望,建立共产党不仅必须而且有条件,吉尔特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改良愿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三次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使进步知识分子抛弃错误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者(青年知识分子):在揭批专制主义、宣传十月革命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他们反对国家、权威、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俄国无产阶级专政。提倡个人主义,主张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组织纪律。•马克思主义者: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无产阶级国家与剥削阶级国家有着本质区别;批驳“绝对自由”主张。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上海陈独秀1920.8北京李大钊1920.10武昌董必武、陈潭秋1920秋长沙毛泽东、何淑衡1920秋广州陈公博、谭平山1920秋济南王尽美、邓恩铭1921春巴黎周恩来1921.3东京周佛海1921.3(二)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开展活动1.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2.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论战,帮助一批进步分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界限,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3.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会的工作,使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阶级觉悟有所提高。4.建立青年团组织,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
本文标题: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6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