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2009106112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的规律》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初中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岩石、生物、陆地水、气候、土壤、地貌等内容。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学习他们呢所构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就顺理成章了,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和分析喀斯特地貌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种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和“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说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功能。2.过程与方法:(1)紧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绘制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及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2)结合实例分析,由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单个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及发展变化的思想。(2)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逐渐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是教学重点,同时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的理解也是必要的。2.教学难点:由于该知识抽象、理论性强,“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平衡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节课是新课,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整体性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信息的获取)、推理的环节(知识的调运),提练结论(语言表达)等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运用大量的景观图片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我们要具有探究习惯;训练和引导学生的正确的思维能力。并且,通过对前面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大气运动、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有所了解,教学过程一定愉悦。三、教法分析1.案例分析法:本节内容涉及面较广,需要综合考虑大气、水、生物等多种地理要素的功能与作用,因此,需要结合课本上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知,并通过一系列的设问,指导学生分析各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2.图表分析法:利用《生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体会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3.问题探究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开始学习时会感觉枯燥,在本课设计时,引入典型案例,采用问题导引,步步深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学法指导根据“三段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展示地理信息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组交流、展示、质疑、对抗、评价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采用如下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师生互动学习法。问题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非常优美的照片(富士雪山,沙漠景观图、城市景观图、人与自然和谐图)引入,吸引学生对美丽的地方的向往,对图片反映的地理信息的探究。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的贴近生活的优美图片请问:图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追问: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怎样联系的?②.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有什么作用?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新功能?•学生活动——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回答六个要素。•设计意图:运用贴近生活的图片,可以提升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关注;用图片和提问导入新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本节教学任务,激发求知欲。2、讲授新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展示:“植物之间的光合作用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三幅图片”•教师——提问:这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展示、质疑对抗进行引导、点评和补充)•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知识延伸: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教师——追问:一定区域内,生物、土壤、水文、地形、气候、岩石等要素的演化不是各自单独进行的,而是相互影响,统一演化的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点拨)——“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对应相关的地理要素;画关联图有利于形象直观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3、教师根据资料图片的展示和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对应相关的地理要素;画关联图有利于形象直观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4、根据课本上的课后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设计意图: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展示、质疑、对抗的热情;区域地理和对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教师提供正确引导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以致用的环节。5、知识拓展延伸•青藏高原的隆起与亚洲地理环境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强烈隆起,改变了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的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气候,使东亚和南亚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气候区。高温和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成为全球生物种类最丰富、生物产量最高、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的地区之一。同时,高原隆起还使中亚和西亚成为“干旱核心”;沙漠和戈壁连绵,草原和黄土横亘外围,深林和湿地只局限于沿海地区。复杂的地域分异为生物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止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向东运输,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黄土土质松散,利于耕作,但极易受流水冲蚀。流经该区域的黄河,含沙量、输沙量均为世界之最。泥沙随流水流动,渐渐淤积,导致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更细的泥沙则注入渤海,导致河口向海延伸。由此可见,上述种种自然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流动,并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所授内容对我国气候有巨大影响的青藏高原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特别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自然各环境要素间的整体性的重要性。六、课堂巩固练习——当堂检测教学成果⑴.“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C)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升高,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⑵.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此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A)A.整体性B.地域差异性C.独特性D.复杂性⑶.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A)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⑷.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D)A.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劣⑸.关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B)A.常年在信风的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是海洋对大气作用的表现B.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在不停地进行热量交换C.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D.台风经过海面时,常常使海面变得更低七、课时小结•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200910611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7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