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A.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降低B.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高C.只有中度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2.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A.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如骨骼,毛发,植物根部或因地形因素,不能被下一营养及利用B.各营养级的同化效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C.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散掉。3.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前者包括温度、可利用水、风等,后者包括种内的有机体和种间的有机体(或者说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如竞争,种间相互作用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4.尺度: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生态学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5..生态学是研究的问题及采用的方法。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以下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在群落层次上,有群落的结构、演替、多样性和稳定性等6.生态学研究方法分类: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野外调查,实验研究,理论方法)7..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内在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8..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O2,CO2、食物和其他生物等。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稳定因子决定生物分布。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影响生物分布)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影响生物数量)9.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又叫生态价。10.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11.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小气候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也正因为小气候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所以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12.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13.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14.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15.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16.阈:生态因子发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17.率:在阈以上,随着计量和浓度增加,作用强度和效果也发生变化。18.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利比希最小因子法则,耐受定律,限制因子理论。19.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也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5.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不等价性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导因子作用,二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是说: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说: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生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是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4)限定性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使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以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16.外温动物:指依赖外部热源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内温动物:指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异温动物:指的是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17.驯化:实验室条件下所诱发的一种生理补偿机制,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18.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冬眠时,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它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至冻死(这是内温动物冬眠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被称为适应性低体温。19.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20.春化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21.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2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的适应: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质、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的影响。2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的适应:生物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24.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其相对表面积变小,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25.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阿伦规律。26.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地球上主要生物群系的分布称为主要温度带的反映,年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但物种的分布并不完全由温度决定,温度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或资源紧密联系,例如相对湿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总格局。27.植物对光的适应体现在三个方面:a.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b.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c.生物随光照强度的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也出现适应性的昼夜节律以及光周期现象。28.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29.田间持水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水。30.土壤酸度包括酸性强度和酸性数量,或称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31.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分为:砂土,壤土,黏土;土壤结构可以影响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比例;水,大气,土壤构成了生物的物质环境。32..湿生植物通常是指一类生长于隐蔽潮湿环境中,抗旱能力弱的植物。这类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单抗涝能力很强,通气组织发达,根部通过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供氧。33.中生植物指一类具有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的植物。这类植物根系与疏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保证能吸收、供应更多的水分;叶面有角质层,栅栏组织较整齐,防止蒸腾能力比湿生植物高。34.旱生植物指一类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带,抗旱能力极强的植物。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又可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少浆液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点表现在叶片面积缩小,叶片上的气孔多下陷,以减小蒸腾量;同时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从深的地下吸水。多浆液植物的根、茎、叶薄壁组织逐渐变为储水组织,成为肉质性器官。30.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之一(另一部分为“非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同时也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可活化土壤微生物。35.土壤质地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36.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可以影响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的比例。37.盐碱土植物是指一类能够生长在盐土和碱土及各种盐化、碱化土上的植物。38.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的作用:①土壤质地与结构②土壤水分③土壤空气④土壤温度39.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的作用:①土壤酸度②土壤有机质③土壤矿质元素40.种群及其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41.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区别于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或单位体积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着得,其数量变动可表现为季节消失,波动,平衡,爆发,衰落与灭亡;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42.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43.种群内分布型大致可分为:随机型,均匀型,成群型;种群按照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下降型种群44.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45.同生群: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46.生命期望: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数。47.生殖价:衡量一个个体对未来种群生育繁衍的价值,或描述某一年龄的雌体平均能对未来种群增长的贡献。48.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4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50.生物导弹技术:选择性的杀伤靶生物的生物防治技术51.生命表分为:动态,静态,综合生命表。52.存活曲线分为凸型(I型,针对大型哺乳动物以及人类),对角线型(Ⅱ型,针对鸟类),凹型(Ⅲ型,针对昆虫)53.逻辑斯谛曲线通常划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4.逻辑斯谛方程重要意义:A.是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B.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C.模型中的俩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55.生物防治:指对一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或指用一种生物技术防止某种有害现象56.时空格局:不同生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不同生物种类组成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57.种群调节机制(俩种理论,五种假说):一是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强调外因,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包括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生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的限制)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捕食,寄生,竞争
本文标题:生态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7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