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第1页共28页《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各章复习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第2页共28页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你3、名义GDP与实际GDP(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3)GDP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4、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的计算遵循国民原则。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生产法:又叫增值法,采用对每个生产过程新增价值加总的方法计算GDP。2、支出法:GDP=C+I+G+(X-M)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3、收入法:GDP=税前工资+利息+税前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NDP=GDP-折旧2、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名义GDP实际GDP注:(1)住宅购买不包括在消费支出内。(2)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购买支出内(3)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即折旧))+存货投资区分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第3页共28页3、个人收入(PI):PI=NI-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个人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5、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GDPNDPNIPIDPI+政府补助金+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税前工资税前工资税前工资税前工资税前工资利息利息利息利息利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租金租金租金租金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企业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企业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折旧-个人所得税四、储蓄投资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I=S,投资=储蓄1、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二)三部门经济:I=S+(T-G),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1、政府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三)四部门经济:I=S+(T-G)+(M-X+Kr),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1、三部门经济加进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Y=C+I+G+(X-M);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本国对外国转移支付,即Y=C+S+T+Kr;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X-M)=C+S+T+Kr,即I+G+(X-M)=S+T+Kr第4页共28页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均衡产出1、含义:均衡产出即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2、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3、i=s的含义: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i=s指的是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同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2、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3)线性消费函数:c=ɑ+βy其中,ɑ为必不可少的自主消费,β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为消费支出,βy是随收入引致的消费。【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i=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a)图形上,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b)0MPC1c)MPC递减规律:随着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平均消费倾向的特征】a)A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b)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c)APCMPC,且随着收入的增加,APC逐渐趋近于MPC第5页共28页1、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s(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2、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1)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A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2)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MPS为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3)从消费函数C=α+β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y-c=-ɑ+(1-β)y(三)两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3、乘数论: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注:(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2)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y=c+i=ɑ+βy+i1iyy=c+ic=ɑ+βy其中i、ɑ、β均为常数1iyi=s=y-cs=-ɑ+(1-β)其中i、ɑ、β均为常数11-MPC11-β第6页共28页(四)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3、三部门经济各乘数1tgiyy=c+i+gy=ɑ+β(y-t)+i+g1tgiyi+g=s+ts=dy-c=dy-(ɑ+β)dy=-ɑ+(1-β)dy设c=ɑ+βdy=dy=y-t+rt这里略去rt(1)投资乘数:11iyki(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gykg;gikk(3)税收乘数:1tykt(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ttrtkktykrr;1第7页共28页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投资函数1、决定投资的因素包括: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2、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可写作:i=i(r)=e-dri=e-dr其中,e为自主投资,即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可称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dr即投资需求中与利率有关的部分,即引致投资。第8页共28页二、IS曲线1、IS曲线表示的是在产品市场上,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IS曲线的推导第9页共28页3、IS曲线的斜率(1)IS曲线的斜率:dr/dY=-(1-b+bt)/h=-[1-(1-t)b]/h0(2)影响IS曲线的斜率的因素:b和hb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Y对r的反应越灵敏;b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h值越大,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I对r的变化越灵敏,Y对r的反应越灵敏;h值越小,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I对r的变化越不灵敏,Y对r的反应越不灵敏。4、IS曲线的移动(1)投资的影响: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反之,若投资需求减少,IS曲线就向左移动。注意:i=e-dr,这里d指投资对于需求的敏感程度,一般而言,这个与社会整体的偏好有关,这里假设不变,变动的主要是e。(2)储蓄的影响:储蓄增加,IS曲线就会向左方移动;反之,若储蓄减少,IS曲线向右移动。(3)政府购买的影响(政府购买与投资等价):政府购买增加,IS曲线就会向右移动;反之,若政府购买减少,IS曲线向左移动。(4)税收的影响:税收增加,IS曲线向左移动;反之,若税收减少,IS曲线向右移动。(5)政府转移支付的影响:政府转移支付增加,IS曲线右移;反之,政府转移支付减少,则左移。第10页共28页二、利率的决定1、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2、货币需求动机(流动性偏好)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易或者支付。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第二,谨慎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一般认为:L1=交易需求量+预防需求量=L1(y)=ky这一动机基础上产生的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在手边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变动呈反方向变动关系。L2=L2(r)=-hr3、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ky-hr4、货币供给(1)货币供给量——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或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持有的现金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的总和。(2)货币供给量主要指狭义的货币M1,即现金+活期存款。(3)简单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调节,是一个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5、名义货币供给量与实际货币供给量(1)名义货币供给量: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2)实际货币供给量:指按照货币实际购买力计算的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3)m=M/P6、利率的决定当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等于实际货币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76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