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汇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Reader’sGuideto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Theory:An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TheoryofCriticismFromPlatotothe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1.1范式转换: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范式构成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④共有的研究模式、学术话语和指代符号。19世纪末形成的现代文学研究模式①主体性原则②工具语言观③审美自律论④文学研究学科化1.2反思现代性:20世纪文学研究的时代语境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认为:“单一个体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独自创造了我们归之于他的言语方式和思想方式。他使用他的群体的语言;他按他的群体的思维方式思维。他发现只有一定量的词汇及其意义随他使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只是决定研究周围环境的手段,而且它们同时也表明了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活动背景下,客体迄今为止对于群体或个体才是易于理解和易于接近的。”学术研究受制于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现代性问题:科学技术在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超出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工具理性泛滥;宗教衰落导致信仰、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失落;生态环境破坏;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功利主义蔓延;资本垄断与极权主义政治。1.3知识结构: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①现象学哲学②心理学革命③现代语言哲学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①现象学哲学胡塞尔:“意识的意向性”第一,意识的发生是意向建构的结果;第二,不被意向意识到的实在,只能“悬置”起来,不予讨论;第三,物质的东西作为整体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知识的相对性主体因素和先决条件对认识的影响关系意识的建构和确立罗蒂的表述从另一个角度上(或许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角度)阐明了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罗蒂:“除了知识在一种能展现X与Y、Z等的关系的语言中如何描述它之外,人们对X一无所知。所谓‘未被现在的看法或爱好染污的过去的真实面目’的想法,和‘未被根植于任何人类语言中的偏见和兴趣染污的实在的本质’的想法可谓如出一辙。所谓与人类已经进行和能够进行的任何实际的调查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不过是一个浪漫的理想。”我们关于X的知识其实并非X本身,而是X与我们的关系。②心理学革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关注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覆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调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反思现代性③现代语言哲学:语言转向(linguisticturn)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而是无意思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语言的逻辑而来的。(它们是属于善多少和美同一这一类的问题的。)因此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这是不足为怪的。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现代语言哲学卡西尔《人论》: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在有机体的反应(reaction)与人的应对(response)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回答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人不再能够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至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霍克海默《批判理论》:“在近几十年剧烈的阶级冲突中,虽然统治者们已经不得不越来越依靠现实的统治机器,但是意识形态对维系一个有崩溃之虞的社会结构来说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凝聚力量。”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马尔库塞:“当代社会的各种能力(智力的和物质的)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我们的社会,在一个极高的效率和一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双重基础上,以技术而不是以恐怖来克服离心的社会力量而显出特色。”因此,“调查这些发展的根源和考察它们的历史选择,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目的的组成部分。”霍克海默:意识形态渗入日常生活“生产过程对人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直接的当代形式中,……而且还表现为被整合进诸如家庭、学校、教会、崇拜构制等一系列变化缓慢和相对稳定体制中的形式。”1.4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常见的描述把20世纪文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人本批评”或“人本主义研究”;第二类“文本批评”或“科学主义研究”;第三类以“批判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1.4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不同视角)A.反思现代性视角:从现代批评到后现代批评的演变B.文学观念演变视角:从文学的审美研究到文学的文化研究C.语言意识转变视角:从关注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过渡到关注语言活动和语言文化的规定性系谱学研究强调:历史过程不是一个单线的、进化的、有清晰因果关系的过程。任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非连续性的、不断演化的过程。否认一种理论或思想的形成是某种原因造成,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形式的发现: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巴赫金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衰落1915年前后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彼得格勒的“诗歌语言研究会”主要成员:雅各布逊、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等人。俄国形式主义的活动时间:1915~1930年正是俄国文化“白银时代”的后期和十月革命时期。1930年前后因政治原因衰落。2.1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批评用社会历史观点研究文学反对以“形象思维”和“形象”阐释文学性质、特点的文学理论决定文学的不是其内容,而是“文学性”(literariness)。文学性:使文学成其为文学的那种决定性要素。文学性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其特征是语言的“陌生化”(奇特化)(остранение,英译unfamiliarity)。雅各布逊: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对日常语言的有意“违规”。用“材料”(материал)/“手法”(приём)的划分代替“内容/形式”的划分。用“本事”(фабла“法布拉”)和“情节”(сюжет“修热特”)说明“内容/形式”划分的不合理。关注“外形式”与文学的关系。强调形式的建构功能。“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梯形结构的组合”,“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结构主义思想的最初形态;形式向结构的演化。2.3“陌生化”(奇特化)问题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含义的多义性A陌生化是一种技巧手法。B不同于常规的语言形式。C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感受。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语言活动的6个要素C.语境(context)(语言活动的目的)D.信息(message)(取决于语言形式)A.说话者─────————B受话者(addressee)(addresser)E.接触(contact)F.代码(code)语言活动6个基本要素的功能C.指称的(所指的)D.诗性的(能指的)A.情感的───────────B.意动的E.交际的F.元语言的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选择/联想组合/句段文学语言特征举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组合/句段)便下襄阳向洛阳(选择/联想)钱锺书《谈艺录》: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雅各布逊: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语言的特质在于突出“能指”即语言形式对显现信息(内容)的作用,文学语言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文学语言的能指优势表现为“对普通语言有组织地违反”。强调“陌生化”主要是指文学语言在形式上(修辞、语法、用词、造句、叙述、语音、语义等等)有异于普通语言(日常语言)。2.4母题研究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母题定义:“能在民间传说中辨认出来的民间故事的最小单元”。汤普森:民间故事母题三类故事要素绝大多数母题分为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类的生灵,要么甚至是传统的人物角色,如像受人怜爱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些背景——魔术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如此等等。第三类母题是那些单一的事件——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母题。正是这一类母题可以独立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真正的故事类型。显然,为数最多的传统故事类型是由这些单一的母题构成的。托马舍夫斯基的母题研究把母题从一种叙事单元的研究转化为一种叙事形式(叙事结构)的研究。关联母题:在叙事中直接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因而是不可减省的母题。自由母题:可以减掉而并不破坏事件因果-时间进程的完整性的母题。对故事情节的构成来说,只有关联母题才是重要的、有价
本文标题: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0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