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2012修改单
154《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修改单(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我部决定修改《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增加“4.3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内容如下:4.3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4.3.1一般地区无组织排放控制4.3.1.1煤场及运输系统a)煤场四周应采用防风抑尘网、全封闭煤场或大型筒仓,并配备喷水抑尘装置;防风抑尘网高度不低于堆存物料高度的1.1倍,料堆应进行覆盖或喷洒覆盖剂;煤场路面应进行硬化。原料场出口配备车轮清洗装置或其他控制措施。b)炼焦煤、焦炭等大宗物料应采取密闭皮带、封闭通廊、管状带式输送机等封闭式输送装置;汽车、火车卸料点应设置集气罩,皮带输送机卸料点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c)破、粉碎机进、出料口处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d)除尘装置设置密闭灰仓并及时卸灰;煤尘和焦尘不落地;在装车过程中使用加湿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遮盖,或采用罐车密闭方式运输。1554.3.1.2装煤出焦a)焦炉炉盖采用密封结构,装煤后用泥浆密封;装煤过程采用密闭的导烟设施或除尘系统。半焦(兰炭)炭化炉装煤采用双室双闸给料器。b)干熄炉顶的装入装置、预存室事故放散口、预存室压力自动调节放散口和干熄炉底的排出装置、运焦带式输送机受料点等产尘点应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c)筛焦楼、贮焦槽及转运站应设置集气罩,并配备除尘设施;湿法熄焦塔应设置捕尘板并保持完整。4.3.1.3焦炉炉体上升管盖、桥管与阀体承插采用水封装置;上升管根部采用铸铁底座,耐火石棉绳填塞,泥浆封闭;焦炉炉门采用弹簧炉门、厚炉门板、大保护板。正常炭化期间,大、小炉门应密封、不冒烟。4.3.2.4化产化工物料罐、槽的排放气体应收集至煤气系统回收,或净化设施。4.3.2重点地区无组织排放控制4.3.2.1煤场及运输系统a)煤场应采用全封闭煤场或大型筒仓,并配备移动式或固定式喷水抑尘装置;煤场路面应进行硬化。原料场出口配备车轮清洗、车身清洁或其他控制措施。b)炼焦煤、焦炭等大宗物料应采取封闭通廊、管状带式输送机等密闭输送装置。c)破、粉碎机进、出料口处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156d)除尘装置设置密闭灰仓并及时卸灰,煤尘和焦尘不落地,采用罐车密闭方式运输。4.3.2.2装煤出焦焦炉装煤、出焦除尘系统采用除尘地面站。4.3.2.3焦炉炉体上升管盖、桥管与阀体承插采用水封装置;上升管根部采用铸铁底座,耐火石棉绳填塞,泥浆封闭;焦炉炉门采用弹簧炉门、厚炉门板、大保护板。正常炭化期间,大、小炉门应密封、不冒烟。常规焦炉、热回收焦炉设置炉头烟捕集系统。4.3.2.4化产化工物料罐、槽的排放气体应收集至煤气系统回收,或净化设施。4.3.3生产工艺设备、废气收集系统以及污染治理设施应同步运行。废气收集系统或污染治理设施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应停止运转对应的生产工艺设备,待检修完毕后共同投入使用。4.3.4因安全因素或特殊工艺要求不能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无组织排放控制要求,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可采取其他有效污染控制措施。157《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行业基本情况2005年至2015年,我国焦炭产量占世界焦炭产量的比例由53.3%提高到68.6%。2015年我国生产焦炭44778万吨,其中90%以上为冶金焦。2015年我国华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焦炭产量占比分别为37.4%、21.3%、14.7%、11.9%、7.6%、7.0%。焦炭产量排名前八的省份依次为:山西、河北、山东、陕西、内蒙、河南、江苏、辽宁。西北地区焦炭占比增长较快,其中陕西省、新疆自治区增长最快。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焦化厂602家,其中独立焦化企业数量和产能占比分别为77.8%、73.3%。2014年我国拥有各类机械化焦炉1392座,形成机焦生产能力58747万吨(未含热回收和兰炭生产能力),生产装备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焦炉座数分别为37座和257座,产能分别占7.1%和31.4%;国内一般水平、落后水平焦炉座数分别为747座和155座,占总产能的57.6%和3.9%。根据环境统计数据,2015年焦化行业主要污染物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28.3万吨/年、36.5万吨/年、24.6万吨/年,占全国工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例分别158为1.9%、2.1%、1.7%。二、炼焦生产及污染治理情况炼焦化学工业是指炼焦煤按生产工艺和产品要求配比后,装入隔绝空气的密闭炼焦炉内,经高、中、低温干馏转化为焦炭、焦炉煤气和化学产品的工艺过程。炼焦炉型包括:常规机焦炉、热回收焦炉、半焦(兰炭)炭化炉三种。我国以常规机焦炉为主,截至2014年底,炭化室高度5.5m及以上大型常规机焦炉占焦炭总产能43%左右。2014年底我国运行干熄焦装置176套(另有11套因焦炉停炉或改造而关停),处理能力2.39万t/h。全国焦化行业干熄焦率已达到34.5%,其中,因《钢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设计规范》(GB50405-2007)和《焦化行业准入条件》规定要求“钢铁联合企业新建焦炉必须同步配套建设干熄焦装置。”,钢铁联合企业干熄焦配备率较高,已达90%以上。截至2015年,我国已有26套煤调湿(煤干燥)装置建成。整体上,近年来煤调湿装置推广进展较慢,今后还需逐步完善技术与配套设施的开发、降低投资、提高效益。三、关于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的说明(一)无组织排放控制的必要性炼焦化学工业在备煤、炼焦、化产等生产过程中颗粒物等无组织污染物排放量大,排放种类多,各生产单位实施无组织控制措施情况差异较大,目前的监管手段难以有效监管,需要提出具体的管控要求。(二)无组织排放环节火电行业无组织排放重点为炼焦,其次为备煤和化产环节。1.备煤159备煤工序的主要污染物为煤尘,主要污染源有煤场、煤粉碎机室、各转运站及运煤通廊等。煤尘主要在转运、配煤及粉碎等操作过程中向大气逸散而形成污染,基本为无组织连续性排放。2.炼焦推焦过程中,随着炉门打开、焦炭推出,特别是在焦炭跌落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烟尘外逸。焦炉推焦过程污染排放特点主要是点多、面广、分散,污染物种类多、危害大。焦炉炉体排放主要是从焦炉装煤孔盖、炉门及上升管等处泄漏的烟尘,为连续性无组织排放;另外还有在装煤推焦时从炉体中逸散出的烟尘,为阵发性无组织排放。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苯可溶物、苯并(a)芘、H2S、NH3等。湿法熄焦是焦炭被送入熄焦塔内,水与赤热的焦炭接触,期间伴有大量的熄焦水蒸发和污染物逸散。3.化产冷凝鼓风、粗苯、油库等工序各贮槽的放散气体无组织排放。(三)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炼焦各工序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见下表。表1无组织排放及控制措施无组织排放源过程描述控制措施备煤煤场储煤场、煤准备系统会排放煤尘1)防风抑尘网、全封闭煤场、大型筒仓2)原料场出口配备车轮清洗、车身清洁装置或其他措施运输系统翻车机、堆取料机、煤粉碎装置、煤转运站、运煤胶带运输机、配煤室等。主要污染物是煤尘,呈面源连续性排放1)炼焦煤、焦炭等大宗物料应采取密闭皮带、封闭通廊、管状带式输送机等封闭式输送装置;汽车、火车卸料点应设置集气罩,皮带输送机卸料点应设置密闭罩,并配备除尘设施。2)破、粉碎机进、出料口处应设置密闭罩及除尘装置。3)除尘装置设置密闭灰仓并及时卸灰,煤尘和160无组织排放源过程描述控制措施焦尘不落地,在装车过程中使用加湿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遮盖,或采用罐车密闭方式运输炼焦装煤出焦装炉煤从储煤塔放入装煤车内称量、由炭化室顶装煤孔装入炭化室进行炼焦。焦炭成熟后,由推焦机和拦焦机分别打开机、焦两侧炉门,推焦机将焦炭从炭化室推出。出焦过程产生大量阵发性废气1)焦炉炉盖采用密封结构,装煤后用泥浆密封;装煤过程采用良好密闭的导烟设施或除尘系统。半焦(兰炭)炭化炉装煤采用双室双闸给料器。2)干熄炉顶的装入装置、预存室事故放散口、预存室压力自动调节放散口和干熄炉底的排出装置、运焦带式输送机受料点等产尘点应设置集气罩。3)筛焦楼、贮焦槽及转运站应设置集气罩及除尘设施;湿法熄焦塔应设置捕尘板并保持完整。4)除尘系统采用除尘地面站焦炉炉体焦炉炉体排放主要是从焦炉装煤孔盖、炉门及上升管等处泄漏的烟尘,为连续性无组织排放;另外还有在装煤推焦时从炉体中逸散出的烟尘,为阵发性无组织排放1)上升管盖、桥管与阀体承插采用水封装置;上升管根部采用铸铁底座,耐火石棉绳填塞,泥浆封闭;焦炉炉门采用弹簧炉门、厚炉门板、大保护板。正常炭化期间,大、小炉门应密封、不冒烟。2)常规焦炉、热回收焦炉设置炉头烟捕集系统化产化工物料罐、槽冷凝鼓风、粗苯、油库等工序各贮槽的放散气体无组织排放化工物料罐、槽的排放气体应收集至煤气系统回收,或净化设施(四)一般地区与重点地区控制措施的差异对于一般地区,综合考虑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文件、违规项目认定和备案条件、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等文件中规定的无组织排放管理与控制要求,结合行业特点提出了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对于重点地区,在一般地区控制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控制要求。煤场要求采用全封闭煤场或大型筒仓,不允许使用防风抑尘网。原料厂出口增加了车身清洁措施。炼焦煤、焦炭等大宗物料不允许使用密闭皮带进行输送。除尘灰必须使用罐车密闭方式运输。焦炉装煤、出焦除尘系统要求采用除尘地面站。常规焦炉、161热回收焦炉要求设置炉头烟捕集系统。
本文标题: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2012修改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1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