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体育教学反思一、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二、游戏比赛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比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就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三、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乐于合群的性格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如:两人三足走、拔河等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四、“运动处方”的教学方式可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教学中为了锻炼同学们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满足所有同学的兴趣和需要,有时我把教学内容科学地、严谨地设计成多种运动处方让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运动处方,然后根据选择情况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完成教学内容。各小组在完成运动处方的内容时,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的组织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课堂教学一片生机盎然。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快乐教学对教师的高要求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融洽的师生情感,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以温暖。教师要利用精彩的语言,巧妙地进行新课学习。培养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新课学习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们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去对学生教育引导。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选择学生感兴趣并且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跨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学生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猫、小狗、小青蛙等小动物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度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权”,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边想边练,去尝试和体验。并与同伴互相交流,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增加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性的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例如: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基本的身体活动和武术,我们将一组独木桥、爬杆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一些故事情节,让学生变唱变模仿,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了动作,又学会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加了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标,灵活改变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小学往往都是通过传授,学生被动反复练习,从而掌握知识技术的。小学生活跃积极,这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的引导会给学生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内容、方法、形式、手段、进行学与练,那么学生的天性和创新思想就得不到培养,这样会失去小学生课堂活跃的气氛。激发热情,愉快地学习。学生认可的教师,“教得很好,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不至于“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程度。引趣——激情——愉悦——如沐春风。有时在教学中激情的音乐节奏,独特的器材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时逆向教学也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的体验,激发以前运动基础上的快乐体验,通过回忆、表象、联想等暗示,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往往一个细小的动作,如:篮球的运球过人,投篮进球,在防守中打掉对方的球等都会带来快乐的运动体验,进而获得下次学习的机会和经验。同时发现在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有同伴或教师的欣赏,则对他的体验更加深刻和持久。所以教师对学生一些典型或富于创意的赞赏,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和表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体育教学应该改变过分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丰富和完善学习方式。这里指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小学生有一种天真、活泼的天性,经教师指导完全可以从“游戏”里面生成很多类似的学习方法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多,归纳可分为下面几点。1.鼓励法。小学生喜欢表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多种的鼓励形式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手段,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能,这在课改后的体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2.目标和观察学习法。即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出某个阶段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通过视、听器官获得体育知识、技能等有关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以强化目标的导向和动力作用,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教师对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了解技术动作的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完成动作的顺序及方法,感知教材,对所学技术动作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进一步理解技术动作和模仿练习的基础,是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前提。3.自主和合作学习法。老师根据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结合学校场地、器材等因素,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整体设计,在不同阶段、时间、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练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然后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大家通过互相探讨、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观察各人完成动作技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进一步促进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对体育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特别是对新内容的理解能力。4.模仿练习对比和评价学习方法。模仿练习法是学生实践模仿反复练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建立基本技术动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5.理解思维与创造学习方法。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的同时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发现一些问题,边练习边思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长,加快技能的掌握,从而能使学生从个人或集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探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习性升华。三、把学生提问作为课堂创新意识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老师应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去影响学生,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帮助和鼓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善思、勤问、敢问、善问、好学的良好习惯。因为学生的提问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热烈气氛,也是一种创新教学的源泉。此时的老师一定要正确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一定要懂得适当地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满怀兴趣地不断探索和追求,认真积极去思考,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创新性的教学就会慢慢地形成。谈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作为一门课程,能够系统地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自然、社会、自我的感性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做人、学会生存。”本文就是笔者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下表就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一方面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是组织形式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实施1选择课题,加强指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学生从生活、学习实践出发,总能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索价值的问题。选题的过程虽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但是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教师还要加强指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选择课题的原则:1、选题要宁小勿大,不要贪大求全。2、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3、课题要有研究价值。4、难度要适宜,既要符合自己的知识能力、研究能力,又要条件许可,能获得相关资料,以顺利克服研究过程的困难或障碍。教师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呈现出一些需要研究、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在学生学习滚翻动作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滚的时候要求把身体团紧呢?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可能会用滚翻?不同条件下用的滚翻动作相同吗?学生会就滚翻动作分别从多角度地进行研究,《滚
本文标题:体育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2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