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七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性学习的概述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第三节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第四节幼儿情绪智力与教育一社会性的含义二社会化的含义三第一节社会性学习的概述社会性学习的含义一、社会性学习的界定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社会成员为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步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个体的一生,贯穿个体社会化的全过程。一、社会性学习的界定行为准则就是幼儿待人接物的基本规则,它是儿童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行为方式;内化的行为准则是道德意识的基础,是道德行为的指南。二、社会性的含义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社会性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I.由对成人的依恋到自己独立的过程;II.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的过程。二、社会性的含义社会性的基本成分:I.社会认知—个体对他人、群体、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社会客体的认识;II.社会情感—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III.社会行为—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三、社会化的含义(一)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准则、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物的个体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幼儿社会化的结果表现为幼儿社会性的获得。(二)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三)影响因素1.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家庭对社会化的作用:I.教养方式及其监控机制——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方向;II.家庭氛围及其文化韵味——间接地制约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三)影响因素2.学校当儿童进入学校,其社会角色必然发生质变:I.社会期望的变化;II.儿童自身的主观评价。(三)影响因素2.学校学校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I.师生交往过程的直接指导;II.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内化;III.校园文化的间接熏陶。(三)影响因素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自行组织的非正式团体,具有松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极为显著。(三)影响因素4.大众传媒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个体社会化内容和方式也多元化;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信息污染对个体社会化的消极作用日益严重;传媒本身也在开始改变个体的社会化方式和进程。一二三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四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幼儿园开设的社会领域课程和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游戏都对幼儿的社会性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一)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发现社会行为习得的过程:I.通过直接经验获得——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II.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一)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I.注意阶段——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II.保持阶段——通过符号这一媒介III.再现阶段——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IV.动机阶段——强化作用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二)角色扮演它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一、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三)同伴交往同伴可以作为一种榜样或者社会模式影响幼儿的行为发展;在同伴团体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学习社会所认可的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一)随机性幼儿社会性学习具有随机性或无意性,这为我们进行幼儿社会性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机会。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二)长期性幼儿社会性学习有长期、反复的特点:I.它是长期、终生的任务;II.在任何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建立都是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三)实践性幼儿社会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在内化的最初阶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渐内化。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一)综合渗透性原则学习方法——观察学习、强化评价、体验思考、语言传递、角色扮演、移情训练等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学习内容——综合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社会文化等;学习途径——专门化&非专门化学习目标——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二)随机教育性原则幼儿社会性教育应注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三)实践参与性原则社会性教育应当以情感的培养为突破口,同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内化成行为品质的一部分。切忌只凭教师的讲,而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高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亲自体会。三、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四)适宜发展性原则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宜幼儿当时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本年龄的思维水平,是他们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且逐渐增大难度。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1.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它是指教师依据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实现幼儿社会性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学习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2.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它是指社会教育目标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之中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1.观察学习法要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模仿的内容;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特定行为规范,确定强化形式。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2.强化评价法对儿童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表扬或实施奖励,进行正强化,使幼儿产生正面的情绪体验;注意事项:适度、引导幼儿从自身体验中得到奖惩、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3.体验思考法它是指幼儿对实践中的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成人帮助一般采用语言提醒、帮助分析原因等方法,引导幼儿采取积极的改过行为。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4.语言传递法语言传递法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认识,以使幼儿获得社会性的过程。具体表现形式有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和评论等。通过语言的特殊形式——诗歌、绕口令等。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5.角色扮演法要求教育者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角色,使角色扮演具有针对性,以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6.移情训练法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两个方面,通过训练,使幼儿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它是指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生理解和分享。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二)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6.移情训练法主要途径: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表演、生活情境体验、开展游戏等;具体方法:P211一道德发展理论二幼儿品德教育三第三节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品德心理的概述一、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心理的含义•道德品质即品德,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被个体内化了的道德。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区别:•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人现象;•道德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品德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还受到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制约。联系:品德是道德的一部分。(二)品德的特征1.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2.品德内容具有社会性。3.品德表现具有行为性。4.品德结构具有稳定性。5.品德抉择具有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具体概念P212•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二、道德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其道德思维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发展情况,主要是研究道德形式的理论。•代表人物:杜威&科尔伯格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概念等方面的问题。对偶故事法A.一个小男孩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对偶故事法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外出,想吃橱柜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碎了。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2~5岁)•判断体现出自我中心性,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规则来自父母就遵守,来自同伴就不遵守。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他律道德阶段(6-9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视行为后果;•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便是坏的。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10岁是他律到自律的分水岭。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研究方法:两难推理故事•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I-前习俗水平(学前到小学4年级)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取向•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否则妻子家的人会来打他,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被抓住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水平I-前习俗水平(学前到小学4年级)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汉斯应该去偷,理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汉斯应该帮助她。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汉斯愿意,
本文标题:0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2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