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宋朝的文教政策(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1、录取人数增多。唐代最高录取人数79人,而宋则为1129人•2、973年,宋太祖增加殿试,防止作弊。•3、宋真宗重视科举,专门写有《劝学诗》。(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A:时间:1044年,B:人物:宋仁宗,范仲淹C:内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D:结果:失败A:时间:1069年,B:人物:宋神宗,王安石C:内容: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立武学、算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编《三经新义》为统一教材D:结果:失败A:时间:1102年,B:人物:宋徽宗,蔡京C:内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衔接的学制体系;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D:结果:失败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首先,在尊孔崇儒方面,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解除武将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太宗即位后,“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竭力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更加提倡儒学。仁宗重视教育,下诏州、县办学,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大批儒家学者,传授儒家经典,对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吏,维护宋王朝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在提倡佛、道方面,宋太祖为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争取南方僧侣地主的支持,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促进了佛教和佛学的发展。第二节宋朝学校教育贵胄学校宗学诸王宫学国子监资善堂广文馆四门学国子学太学武学算学小学中央政府第二节宋朝学校教育太医局太史局书艺局书画局医学算学书学画学提举学事司军学府学州学监学中央政府二、官学教育的特点(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设立提举学事司来管理地方官学是前所未有的。(二)官学类型多样化。(三)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方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四)学田制的确立。第三节宋元书院的产生与发展•一、发端•二、原因唐末出现a: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b: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a:官学衰落,士人失学b: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c:受佛教禅林的影响d:印刷发达e:名师讲学陆九渊三、宋元书院(一)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介绍•1、地点: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2、历史:白鹿洞书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内的建筑,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亲临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3、地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二)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介绍•1、地点: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2、历史: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以“岳麓书院”的门额。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轼到书院主持讲事,朱熹闻名也从福建赶来书院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1925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改称为湖南大学。•3、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三)嵩阳书院大唐碑汉封将军柏书院建筑大门对联二程手植槐中岳嵩阳寺碑嵩阳书院介绍•1、地点: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座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2、历史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3、地位: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三)书院教学特点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三)书院教学特点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宋代书院特点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2、书院促经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五)元朝的书院1、第一所书院:1236年,在燕京建太极书院。2、政策:1261年,元世祖下诏严禁侵犯书院。3、繁荣:1279年,政府开始重建书院;不仕新朝的人,建书院。(六)元朝的书院的特点1、政府任命书院的教师。2、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生徒的去向。3、设置书院学田。第四节蒙学教育中国古代的蒙养教育是指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相当于普通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但比一般小学教育的含义更为广泛。通常人们将其称为蒙养教育,就是强调用正确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和心灵,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在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蒙养教育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蒙养教材和蒙学教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我国的蒙养教育在殷、周时期已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愈加盛行和完善起来。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育,所以它多以私学的形式出现。在汉代称书馆,唐代称村校,宋代称村校、家塾、冬学等,元代称社学,明代称家塾、义学、社学等,清代称教馆、私塾、义学和义塾等。一、蒙学教材(一)历史沿革1、是唐朝和五代以前的蒙养教材,除教字外还综合一些道德教育及一般常识的内容。2、是宋朝至清中期的蒙养教材,在内容方面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典故、博物常识、诗歌辞赋等各有专书。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明显增加。3、是清朝中叶至近代以前的蒙养教材,出现了一批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化、算等新内容的课本。即在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启蒙教材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采用旧形式,介绍西学新内容的新局面。(二)蒙养教材的种类(一)识字教学的课本(二)诗文教学的课本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最为著名。《三字经》成书于宋代,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课本之一。《百家姓》亦成书于宋代,但比《三字经》要早些,专供识字之用。《千字文》成书于唐末,其内容涉及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最为著名。这类蒙学读本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节,尤其有利于儿童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二)蒙养教材的种类(三)历史教学的课本(四)名物教学的课本如《历史蒙求》等,它是一部通史性的历史蒙学读本,在当时很有影响。这些教材往往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向儿童灌输封建正统思想、忠君思想,以及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如宋代的《名物蒙求》,在当时比较著名。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草木、日用器皿等。如“物有知者,鸟兽之属,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这是介绍有关鸟兽、草木知识的(二)蒙养教材的种类(五)道德教育的课本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传专以宣传程朱理学为主的启蒙教材,有朱熹的学生程端蒙所作的《性理字训》。专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诫的伦理类蒙学读本,以《弟子规》为典型代表。二、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一)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二)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古代蒙学读本,韵律自然,颇有情趣,易于记诵,适应了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而且很多故事颇具教育意义。二、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三)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四)重视汉字的特点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蒙学的“恒用之书”,主要在于“方便日用”。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式,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方便诵读和记忆,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无题“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一)生平(二)典故1、生卒:(1130-1200)2、字号: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沧州病叟,别号紫阳。3、著作:《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日何所附?天何所附?(三)教育活动1、少时苦学。志做“圣人”。胡宅、刘勉之、刘子翚(hui)2、主簿同安,受学李侗3、挂职宫观,著述讲学4、出知南康,重振白鹿5、提举两浙,讲学不倦6、知漳州,重教化,刊四经四子书7、出知潭州,兴学岳麓8、侍讲四十日罢归,遭党禁讲学不止9、长逝考亭,遗教千古(四)著作•《易》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有《考经刊误》、《考经存异》;•《四书》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等。•朱熹的学说,在他晚年被斥为伪学。庆元四年(1198),宋宁宗下诏要求伪学之徒改视回听,并订立《伪学逆党籍》。列入党籍者从宰相到士人共五十九名。致使朱熹的门人故交都不敢再与他交往。朱熹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但他仍坚持讲学,直到1200年死时,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1209年,朱熹才被恢复名誉。宝庆三年(1227)。宋理宗下诏,特赠朱熹太师称号,追封信国公,并提倡学者习读朱熹着作。从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二、教育目的(一)最终目的:培养圣人(二)标准:明人伦(三)批判与建议:1、批判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腐败2、改革学校教育:端正办学态度3、改革教学内容4、改革科举:罢诗赋改考经子史。三、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一)人性论1、天命之性2、气质之性(二)教育作用1、存天理2、灭人欲3、变换气质“理”:宇宙意义“三纲五常”四、论儿童教育(一)胎教1、依据:周文王的母亲对文王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孟母对孟子胎教。2、规范:按照《烈女传》上所说的去做(二)重视蒙养教育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辑说》“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三)要求慎择师友•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条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标准:“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四)强调学“眼前事”朱熹认为主要任务应当是
本文标题: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2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