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扬州慢》(姜夔)诵读课设计
姜夔《扬州慢》诵读课设计周代兴QQ476067924对于中学古诗词教学,笔者从现实中和网络上观摩过不少课程,从青年教师优质课到名师示范课,也曾被花样翻新的过程设计所打动,抑或为学生高水平的展示所折服,无一例外,所有的教学展示都注重了学生的诵读,但在教师对诵读过程的指导方面,基本上都是正字音、划节拍或者以教师范读包办一切,而把应有的诗词声韵知识介绍弃之不顾——说句实话,笔者并没有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教法,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基于此,以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为例,笔者设计了该节诵读指导课,尽管是以诵读指导为主,但为了保证中学课堂三维目标呈现的完整性,本设计也少不了对艺术手法的赏析指导和对词人情感的体会教学,因此,它就与从音韵学角度讲诗词的大学课堂区别开来了,私以为还是比较符合中学语文课堂要求的。一、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其人和本词的创作背景;读,读准字音,准确划分节奏,熟读成诵;准确翻译原词字、词、句的意思。2、通过教师引导讲解,能区分洪声韵、柔和韵、细声韵的韵脚并明了各韵种表现的不同情感,并能在本词中加以分析说明;能够独立赏析“移情”、“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3、体会词人的悲痛心情。二、教材分析:姜夔的《扬州慢》是一首经典宋词,是作者的自度曲,并有流传于世的曲谱。因而这首词在音律方面尤为讲究,在讲解时不宜串讲词意,而应从分析声律之和谐入手。三、学情分析:经过对必修四宋词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词的意境把握已有初步基础,传统的串讲学习法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吸引力,而从指导诵读、分析韵律、感受声律的角度来引入教学,是一种新鲜的学法,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唐安史之乱中,诗人杜甫曾经漫步曲江畔,看到经战火焚烧后的都城,不由得发出了“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的沉痛感慨,那么四百年后,北宋词人姜夔来到同样惨遭兵燹的扬州路上,会有怎样触景生情、抚今追昔的感受呢?接下来,我们通过诵读来赏析词人的经典之作《扬州慢》加以了解。赏析文学作品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杜诗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把有相似经历的诗人杜甫和姜夔联系起来,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今江西鄱阳人。小时候随父宦居汉阳,一生浪迹江湖,终身未仕。博学多才,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词作擅长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俊峭拔”(PPT展示“清俊——风格清新隽永”、“峭拔——字体或笔墨雄健挺秀”)。原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词人当时途经扬州,目睹金军南侵后经战火焚烧的扬州,呈现一派萧条的景象,有感而作,书写对昔日繁华之景的怀念和对当前扬州城残破荒凉之景的哀思。(设计意图:要充分理解诗词并进入意境,需要了解作者身世和创作背景,即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另外,教师要在此处补充说明南宋张炎对姜词风格的经典概括“清空骚雅”和“超逸空灵”。)(三)诵读指导1、初读原词,体会情感(设计意图:先省略词序,要求学生直接读正文,时间两分钟。目的是让学生先感受本词词韵之讲究,而词序主要是对内容的补充说明,在此处学习讲解,易堕入串讲的窠臼。)要求一:找出词中押韵的韵脚字。明确:程、青、兵、城、惊、情、声、生。押eng、ying韵。从声调上来讲,押平声韵,平声韵效果——韵味悠长,余味无穷。(补充仄声韵,举例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拓展:有学生质疑eng和ying是否是同一个韵脚,教师要做说明,依《中华新韵》,此二韵同属“庚清”韵。)要求二:感受本词韵脚eng、ying发音有什么特点?对词人抒发情感有何帮助?结合学过的李清照《声声慢》的韵脚,说说二者抒情效果的不同之处。明确:从发音强度上来讲,该组韵脚字属洪声韵,适宜抒发慷慨激昂、沉郁顿挫和豪迈雄壮的感情。洪声韵另有:寒前(an)韵,唐江(ang)韵,人勤(en)韵,庚东(ong或eng)韵,发花(a)韵。(补充:李清照《声声慢》韵脚字为“觅、凄、息、急、识、积、黑、滴”,发“i”音,属细声韵,适宜抒发凄恻、哀婉、缠绵悲苦的感情,细声韵另有皆学(e),飞堆(ei),支齐(-i、er、i或u),姑苏(u)。另有柔和韵开怀(ai),豪条(ao),波歌(o或e),侯求(ou),适宜抒发舒缓、轻柔悠扬的情感。)要求三:结合所讲押韵知识和本词的押韵情况,再读原词,感受声律之美。(设计意图:诗词读来音韵齐整,朗朗上口,学生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在如此引导之后,学生明白就里,对于激发兴趣和指导自学有良好作用,再辅以诵读,自然可以更好地感受音韵之美。)2、给各句划分节奏并注音,看平仄对仗情况要求一:一边小声朗读,一边给原词注音,并标出平仄,划分节奏,时间两分钟。)明确: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作平声,三四声作仄声,依据所标音调,不难划出平仄,如前三句平仄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节拍上,原文四字句的划分为两个节拍,即22拍,如“淮左/名都”;六字句的为三个节拍,即222拍,如“解鞍/少驻/初程”;五字句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为三个节拍,即122拍。平仄情况示例: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设计意图: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一方面因为押韵,另一方面因为读音平仄间杂,对仗严整,对此,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清平仄之后再读,就是有的放矢了。)要求二:明了读音的节奏和平仄之后,再次朗读原文,体会节奏起伏变化、回环往复之美。找出词中“上去声”和“去上声”联用的情况,并细读体会其中妙处!明确:“去上”“上去”音连用,如“废池”“犹厌”“杜郎”“重到”“难赋”“仍在”,会使句子读起来更为连贯圆润、抑扬顿挫。(拓展:“去声由高到低,上声由低到高。故必上去或去上连用,乃有累累贯珠之妙。”——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唐宋词字声之演变》。“盖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清·万树《词律.发凡》)要求三:体会“窥”“江”“去”三字连用以及“犹”“厌”两字连用在诵读和表情达意上有何效果?明确:“窥”“江”“去”三字都借助牙齿发音,用齿音表达细腻感情,在此处抒发词人心怀切齿之痛;“犹”“厌”两字发喉音,借用喉头发音表达悲痛哽咽之情。(设计意图:古人写诗作词,选字必不平凡,或者苦心经营,如杜甫“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贾岛“两句三年成,一吟泪双流”,或者功到自然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音乐家姜夔作词所用字也必定经过苦苦推敲或者因为稔熟音律而手到拈来,在引导学生赏鉴的时候,通过字词的发音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而自然地体会词人情感。)3、学生试读,教师点评并做范读(设计意图:学生试读大多都能读准字音和把准节奏,但由于不解词意,因而在语调情感的把握上不够准确——这为下一个环节“赏析词作的艺术手法”提供了一个间接导入,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两三个学生的朗读对比和教师点评,能让全班同学把握诵读要领,避免错误。另外,由于该词有词调歌曲传世,教师可范读可唱读,而唱读对于学生来说尤为新鲜有趣,更易于调动学生兴趣。从课堂反馈来看,通过音韵的细致分析,加以教师范读,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十分投入。)(四)鉴赏词中所用的艺术手法,体会词人感情(设计意图:严格来说,本部分并不属于诵读指导课的内容,但要知道,诵读只是形式,是兴趣导入,是语感提升,学生再怎么熟读成诵,要不明白诗意、不了解词人艺术技巧的有意运用,是无法登堂入室,进入真正的诗的境界的。因此,让学生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从而知人论世,然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深刻体会词人的悲痛心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熟谙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能够活学活用,掌握相关手法。)1、提问:请大家齐读小序,该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小序交代了作词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人物“予”,景物“夜雪”“荠麦”“寒水”“戍角”,环境“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词人当时的感情“悲”“怆然”“感慨今昔”。(拓展:教师引用并讲解“黍离之悲”的典故——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讲的是西周灭亡后,一遗老从洛阳返回旧都,看到原先宫室尽成废墟,废墟上长满了庄稼,不禁感慨涕泣,伤感故国,悲从中来。)(设计意图:鉴赏艺术手法和体会情感时再读小序,有助于对内容的把握,让学生达到恍然大悟的效果,更能加深印象。)2、提问:纵观全词,结合注释,金兵南侵前的扬州和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有何不同?通过二者的对比,达到何种效果?明确:金兵南侵前的扬州和杜牧笔下的扬州是“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而今词人所见的扬州是“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无声”。效果在于,一是通过今昔对比,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抒发词人对当前朝廷对外敌侵略不作为的愤恨,以及对战争的厌倦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加重了悲哀的程度。(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词作的熟读和理解,发现词人运用的对比、反衬手法表现如今维扬的衰颓之势,进而体会词人悲愤、哀痛的情感。)3、提问:作者对战争的厌倦,并未直接言说,而是通过景物表述出来,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样写,有何效果?明确:通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表述出来。效果在于,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让表情达意显得含蓄而深沉。其他例子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重在引出“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含蓄深沉而哀婉的心情,同时,联系所学诗词,用该手法分析相关内容,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4、手法拓展提问:本词抒情除了运用移情手法,还可概括那些艺术手法?明确:(1)从感官角度,借视觉“荠麦青青”“空城”“废池乔木”等、触觉“寒”和听觉“清角”“无声”来表达感情;(2)从虚实角度来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即从前扬州的“佳处”为虚,当前扬州的“空城”为实;(3)从用典角度看,词中化用杜牧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设计意图:就本词来说,主要要给学生介绍的就是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但也要对其中涉及的其他常见艺术手法做引导概括,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结合,虚实结合,用典这几个方面,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鉴赏能力。)(五)作业布置请把该词中化用的杜牧诗歌搜集完整,并作对比阅读!(设计意图:诗人杜牧在扬州的风流往事与当时扬州的繁华盛世是分不开的,而白石老人笔下“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的扬州是与惨遭兵燹的衰败扬州分不开的,让学生课后自己想法搜集杜诗,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搜集资料的能力,更能让学生接近历史、走近诗人,提升其诗词鉴赏水平,)
本文标题:《扬州慢》(姜夔)诵读课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1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