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
1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中国早期的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P4)1、早期农业中心: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性的农耕经济。2、早期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1)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2)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3、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4、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石、木、骨制农具:耒耜、石锄、石犁、石镰。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以后)(P5)(一)耕作方式及工具的演进1、早期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生产中少量使用;3、春秋战国以后耕作方式: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形成。(2)汉代:铁犁牛耕普及,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铁农具数量增多。①西汉工具: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开沟、播种)---近代条播机的雏形,出现耦犁(二牛抬杠,赵过推广)。②东汉: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变,出现一牛挽犁。(3)唐代:铁犁牛耕完善;曲辕犁---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中国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4、总结: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二)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垄作法。2、西汉时期: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三)耕作制度1、两汉时期:一年一熟2、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3、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南宋: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苏湖熟,天下足”)。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P8)(一)水患治理:大禹治水、王景治黄(东汉)。(二)水利设施:(1)战国: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2)汉朝:汉武帝关中地区: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3)汉代边疆地区(西域)的坎儿井(井渠法)。(4)从时间上和地区上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突出特点?:时间上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在地区上集中在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开发的黄河。(5)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为了争霸的需要。(三)灌溉工具的进步:①春秋战国:桔槔;②曹魏:马钧改进翻车;2③隋唐五代: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分明高转筒车引地处水灌溉高处农田;④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⑤明清:风力水车。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贫者无立锥之地(P6)(一)土地制度基本形态(二)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P6)1、土地兼并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2、土地兼并危害:(1)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是的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2)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3)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均田”和“限田”。4、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五、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春秋战国。(2)原因: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生产力的发展;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2)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3.古代农业的地位: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对古代农业的评价:(1)积极:①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2)消极:①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②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小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耕作方式的转变;②农用工具的进步;③水利工程的兴修;④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⑤劳动者辛勤劳动。⑥统治者的重农政策。(2)不利因素:①地主土地所有制;②赋税徭役的沉重;③社会环境的动荡;④自然条件的恶劣。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P10)注:什么是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3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向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垄断(垄断性)官府专用、皇帝私用(对象特殊)不在市场流通(封闭性)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日用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农户副业(依附于农业)供自己消费(自给自足)剩余部分在市场流通(二)家庭手工业1、管理方式——农户的副业;2、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3、流通方式——剩余部分出售;4、特点: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三)田庄手工业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发展起来的。2、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3、田庄经济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是一种自然经济。二、“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公馆制度)(P11)1、官营手工业含义: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铸钱、冶铁、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不在市场上流通。(理解即可)2、官营手工业特点: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③技术工艺的高超性;④不计成本和奢侈性;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3、匠户:(1)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2)特点(匠户制度的弊端):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3)发展过程:①唐代兴起-在官营手工业作坊里定期服役。②宋代——被官府强制役使。③元代——匠籍制度,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4、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的评价:(1)积极:“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2)弊端:①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②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③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④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⑤出生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⑥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三、纺织业、冶金技术、陶瓷业的发展(手工业的成就)(一)纺织业的发展(P12)1、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并发展;原料-------麻、葛、丝、棉;工具-------骨梭、骨针等;2、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重要。在《周礼》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3、汉朝:①品种多、技艺高(素纱禅衣、绒锦);②远销海外(丝绸之路、“丝国”)。44、唐代: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5、宋元:①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②(元)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棉布成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6、明代:①棉纺织业普及②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二)先进的冶金技术(P13)1、冶铜业:(1)新石器时代:出现早期铜器,只是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2)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2、冶铁业:(1)春秋晚期产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器,是春秋晚期的产物。(2)战国时期推广:炼钢和淬火技术。(3)汉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①燃料变化:木炭-------煤炭;②供风技术: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马排)—水力鼓风(杜诗创造出水排)。(4)南北朝:灌钢法。(5)北宋:煤作为燃料。(三)陶瓷业的成就:(P15)(1)新石器(原始)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彩陶——黑陶,早期的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作原始青瓷。(2)从商朝到东汉:陶器向瓷器过渡。(3)唐代:①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②美术陶制品“唐三彩”。③形成两大体系: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④唐朝晚期: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4)宋代: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5)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康熙发明,雍正登峰造极)工艺和珐琅瓷。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6、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P17)(一)兴起—先秦:(1)原始社会: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2)商朝: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3)西周:交易活动频繁,货币可以看到骨贝和铜贝。(4)春秋战国:①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②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二)初步发展—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三)进一步发展—隋唐:①“俞大娘航船”;②陆路商运十分发达;③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四)繁盛—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五)大发展—明清:出现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5二、“市”的发展。(P18.19)1、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市”九处。3、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设“草市尉”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商业中心;夜市繁荣。5、宋代: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③草市已具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三、商业都会的崛起。(P20)1、战国:出现“市井”的商业区。2、汉朝:都市商业集中繁荣,“车水马龙”。3、新朝(王莽):长安、五都,设“五均”官。4、唐:长安、洛阳、扬一益二、杭州、湖州5、宋:汴京(河南开封)6、清:苏州,四大名镇(工商业市镇)。四、知识点补充(一)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1)意义: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这种自然形成有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利的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形式特征:①离城镇稍远;②交通便利;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④政府对于“草市”实行行政管理。(二)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国内和对外贸易发达;②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3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