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儒林外史》18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的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1、吴敬梓的家世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曾祖辈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祖父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榜眼。父辈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2、少年随任。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3、乡居十年。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吴霖起被罢,吴敬梓回到全椒。第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侵夺祖遗财产。“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金两铭《和作》)“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文木山房集》卷四)29岁,去滁州参加科考,因狂放,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4、移家南京。在家乡亲友的讥笑和世俗舆论压力下,他在33岁时,怀着决绝的感情,变卖了在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36岁,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试,地方已通过,赴京时,以病辞。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在南京举行征召文人迎銮献诗,吴敬梓不应试,“企脚高卧”。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5、客死扬州。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1、时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怀人诗》十八首之十六,同前卷二)《儒林外史》主要是在移家南京之后写作的,大约在乾隆十四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稿。此后数年,他还在不断修改,但主要精力已转向学术研究。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2、取材。《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三、《儒林外史》的版本2《儒林外史》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儒林外史的版本四、吴敬梓的其它创作《文木山房集》四卷,清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以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三十馀篇。据金和、沈大成的记载,吴烺(lang)在其父身后编有12卷本《文木山房集》,未发现。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还有“《诗说》若干卷”,已失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吴敬梓一生坎坷,经历了从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从热衷功名到弃绝仕进、从笃信儒学到追求民主的转变,这是他著《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吴敬梓著述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代表作。《儒林外史》写于作者36岁以后,49岁完成。始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共56回。《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一、《儒》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二、《儒》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耻丢尽。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文痞。三、《儒》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使它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王玉辉劝女殉夫尽节王德、王仁假道学嘴脸。四、《儒》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南昌王太守新官上任,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扳子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高腰汤知县沽名钓誉,枷死无辜的回民师傅。退职知县张静斋横行南海县,为谋夺田产而诬陷和尚同妇女通奸;地痞恶棍严贡生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房产。“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五、《儒》还热情歌颂了一些反对科举,鄙弃功名,具真才学,性情孤傲、善良正直人物,以寄托作者理想。首回读书人王冕,末回四个“市井奇人”。杜少卿:轻财仗义,鄙视权贵,拒绝皇帝召见;注《诗经》敢于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清凉山旁若无人。沈琼枝: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做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致力于以德化人、用礼、乐、兵、农挽救世道人心。这些人的共性是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思想之二,是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3一、杜少卿1、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2、在生活和治学中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3、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性格豪放狂傲。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就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理想文士的探求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他笃于夫妻情爱;他反对纳妾;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的市井平民,“四大奇人”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温馨。6、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友人到他家聚会,“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7、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真儒们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赢得他的敬重,虽然他的家产几乎已经耗尽,但仍然捐三百两银子修泰伯祠。1、深受颜李学派影响,主张礼、乐、兵、农,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2、对封建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例子:王玉辉“以理杀人”。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儒》的讽刺特征: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作家“秉承公心,指摘时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作者善“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别林斯基论文学》)。喜剧性人物都有某种悲剧性周进的哭死;范进的笑疯;王玉辉的先笑后哭等等。马二先生游西湖,除吃六次茶、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湖光山色一点儿引不起他的兴趣等,在令人捧腹大笑同时,又令人深思,令人心痛,给人的是“含泪的笑”。42、《儒》的讽刺手法一是对照法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二是夸张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鲁迅:“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闲斋老人《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书中人物尽管众多(270多人),故事尽管纷繁,但都围绕这根线索展开,故无松弛散乱之感。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三、《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比较纯熟的白话。晚清蒋瑞藻:“长篇小说中,其完全白话之小说,予平生实未之见。其俗语、官语文言较少者.似不得不推《儒林外史》为首屈一指”《小说考证拾遗》)。钱玄同说它是“国语的文学”可作“中等学校模范国语读本”。《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1、性格真实。《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像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办婚事,他们之间的相恤相助等等,都是通过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2、个性丰富。严监生有十多万银子,临死前却两根灯草不肯断气。他虽然悭吝成性,但又有“礼”有“节”,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他拿出十多两银子平息官司;为了儿子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产,不得不忍痛给妻兄几百两银子,让他们同意把妾扶正;妻子王氏去世时,料理后事竟花了五千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3、内心复杂。作者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王玉辉劝女殉节,写出他内心的波澜:先是一次关于青史留名的侃侃而谈,接着是两次仰天大笑,后又写他三次触景生情,伤心落泪。从笑到哭,从理到情,层层宕开,写出王玉辉内心观念与情感的不断搏斗,礼教和良心的激烈冲突。4、性格还有变化。《儒林外史》中每个人物活动的过程并不长,但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即性格的发展变化。匡超人从朴实的青年到人品堕落,写出他随着环境、地位、人物之间关系而改变的性格,在他性格变化中又体现着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变动。5、肖像逼真。5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等。《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如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子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通过这一简洁的白描,夏总甲的身份、教养、性格跃然纸上。《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个人因素吴敬梓怀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使他睥睨群丑,轻蔑流俗。《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2、地位:“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目的是秉持公心,指擿时弊3、以真实为基础的讽刺方法(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
本文标题:儒林外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4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