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作文中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基本能力•解释•理解和表达极为多样的经验、情景、数据、事件、判断、习俗、信念、规则、程序或规范的含义或意义。子技能包括归类、理解意义和澄清含义。•分析•识别意图和陈述之间实际的推论关系、问题、概念、描述或其他意在表达信念、判断、经验、理由、信息或意见的表征形式。子技能包括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基本能力•推论•识别和维护得出合理结论所需要的因素;形成猜想和假说;考虑相关信息并根据数据、陈述、原则、证据、判断、信念、意见、概念、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得出结果。子技能包括质疑证据、推测选择和推出结论。•说明•能够陈述推论的结果;应用证据的、概念的、方法论的、规范的和语境的术语说明推论是正当的;以强有力的论证形式表达论证。子技能包括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自我校准•监控一个人认知行为的自我意识、应用于这些行为中的因素,特别在分析和评估一个人自己的推论性判断中应用技能导出的结果,勇于质疑、确证、确认或改正一个人的推论或结果。子技能包括自我审查、自我校正。•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思维倾向•求真•对寻找知识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若找出的答案与个人原有的观点不相符,甚至与个人信念背驰,或影响自身利益,也在所不计。•开放思想•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防范个人偏见的可能。思维倾向•分析性•能鉴定问题所在,以理由和证据去理解症结和预计后果。[3]•系统性•有组织,有目标地去努力处理问题。[3]•自信心•对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有把握。[3]•求知欲•对知识好奇和热衷,并尝试学习和理解,就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并不是直接明显。•认知成熟度•审慎地作出判断、或暂不下判断、或修改已有判断。有警觉性地去接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在欠缺全面知识的情况下,也能明白一个即使是权宜的决定有时总是需要的。探究模型苏格拉底方法•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模型是“苏格拉底方法”或“助产术”——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探究性质疑(probingquestioning)。通过苏格拉底提问(或反驳、辩证法),人们被要求澄清他们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他们的意思,区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然后检验其可靠性和来源,质疑他们自己和他人所言包含的假设,按照合作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探查他们自己和他人所思考东西的后果或意含,整理他们知道或以为知道的东西的理由和证据,也对他们面前的证据和理由保持敏感。通过提问,揭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信念背后的假设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答案。作文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思考者对思维的自我监控,是对自我思维的质疑和“批判”,以纠正可能存在的偏颇和狭隘。•作文,既是思想与感情的表达,也是思维方式的呈现。从文章外显的结构到内隐的思路,从遣词造句到引经据典,表达总是受制于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对于写作,意义非同寻常。反省性思维•现代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维”(reflectivethinking)——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模型。杜威发现,日常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于科学探究方法:定义问题,把期望转变为可能的、合意的结果,形成达至所确认目标的可能方式的假说,想象地思考实施这些假说的可能后果,然后用它们试验,直到问题被解决。然而,杜威同时区别了日常思维和反省性思维。反省性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其支持理由以及它所指向的进一步的结论,予以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反省,意味着搜寻发展某个信念的其他证据、新事实,或者证实该信念,或者使它的荒谬和不相干更显然。简言之,反省性思维意味着,在进一步的探究期间,判断被悬置。反省性思维本质上是假说的系统检验,有时也称为“科学方法”。它包括问题的定义、假说的提出、观察、测量、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解释、用进一步的实验检验暂时的结论。反省性思维也是组织课程的基本原则,形成思维好习惯统领教学过程。其基本焦点是把所提议的假说视为人们所面临的困惑的可能的解决。反省性思维关注思维的因和果。了解观念的原因:它们被思考的条件——使我们自己从智力的刻板中解放出来,给予我们自己在智力自由之资源的不同选项中进行选择并据此行动的力量。[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两种扫盲,一是“文化扫盲”,一个是“批判性思维”的扫盲。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逻辑的,但这种经验性的逻辑常常受到利益、情感、心理和环境的干扰,并不总是科学与合理。比如按照日常经验,“眼见为实”显然是个正常的逻辑。但是,“眼见”的未必那是“实”的,因为你见到的可能只是表象甚至是假象。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摆脱各种束缚与局限,让自己的思维更理性,更公正。正如卡西尔所说,“人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但是,人必须放弃这种虚幻的托词,放弃这种小心眼的、乡下佬式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方式。”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告诫我们要警惕那种主观臆测的、固执己见的、固步自封的、一意孤行的思维方式。佛家也说“勿执”,要“破我执”。“思辨”这个词的由来,就是《礼记》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审题与立意:问以辩之•关于审题与立意,我喜欢用《易经》名句表达我的想法,那就是“问以辩之”。有人说,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这句话强调命题的限制;我倒觉得,有一定的限定条件,或许能让我们避免写作中常见的空泛与肤浅。俗话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为什么不能将限定条件理解成那一股“好风”呢?钱钟书先生颇通此道,他将其学术巨著命名为“管锥编”,一则见出自己的谦虚,二也道出了为学的诀窍,就在这“管锥”二字。以管窥天,见之则明;以锥插地,入之则深。正是凭借这“管”与“锥”,才能洞幽烛微。世人皆知放眼望去,却不知此一望,视野是大了,随之而来的却是聚焦不够,见之不明。看起来是一种限制,实际上却给了我们表达的精确空间。在这里,需要的是思想的精确度、新颖度以及深广度,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泛泛之论,夸夸其谈。“问以辩之”的习惯与能力。•审题,首先要摆脱思维的麻木与混沌状态。我曾经做过以“细节决定一切”为题的写作教学,多数作文都堆砌各色成功人士注重细节而失败者疏于细节的实例,来证明“细节决定成败”的真理性。殊不知,“细节决定成败”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条件的。倘若大局未定,大方向错了,细节再完美又能怎样?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惰性思维,就是胡适先生所批评的“差不多先生”。求异思维与逆向思维当然有其价值,但要形成合理的、公正的、正确的判断,还必须借助批判性思维。•所谓“问以辩之”,就是不要预设态度与观点,让自己的观点都来自材料自身。有些老师喜欢鼓吹“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反弹琵琶”这些审题“诀窍”,这个要慎重。若为求异而求异,若为逆向而逆向,那风险就大了。•关键是看材料有没有给你提供“求异”和“逆向”的空间。比如2011年上海卷,关于“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的话题,如果简单照搬所谓的“求异思维”,就很难凑效。因为它将一对矛盾的命题放在一起,形成对比关系。你怎么求异呢?怎么逆向呢?考生所要做的,只能是将这对矛盾统一起来,做辩证的分析和内在的整合。2013年上海高考命题:•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了审题与立意的高下。根据我所看到的学生作文,可将立意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材料说“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那么,错过更重要的事情,当然是一种错误或不足。于是,就告诫人们要总结经验教训,要善于抓大放小,分清主次,抓牛鼻子,纲举目张。这种停留在简单的责备批评的作文,我称之为“检讨式”或“教导式”作文,颇为流行。•第二类,侧重分析人类错过“更重要的事情”的原因。这比空泛的批评高明,比简单的训诫中听。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总结人类面临的诸多限制或局限,比如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情感的束缚,利益的羁绊,眼光的短浅,立场的偏差,等等,都可能让我们失去理性的判断,让我们丧失了对“更重要的事情”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把握“更重要的事情”的机会。此立意有了具体的内容,文章就充实多了。•第三类,对此类现象做客观而深刻的哲学思考。其实,撇开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事,世界上哪个人没有错过“最重要的事情”?换句话说,哪个人没犯过错误,哪个人没有失误?这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人性总是有缺陷的,既然人人如此,何须?人声讨?人性,可警惕可反思,但不必诅咒。无论一个人多么超脱,多么高尚,多么智慧,他都会有其难以超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可能来自于他的出身,他的教育,他的眼光,他的利益与情感,他的身体,他的环境。伟大如华盛顿,渺小如街头乞丐,他们所短缺的内容有天壤之别,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审题与立意。•鉴于上述理由,从本质上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事后诸葛亮”,或者“旁观者清”。当我们身处事件进程之中,当我们处在“局中”之时,我们常常被环境左右。只有当时过境迁或者事后反思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当初的我们是多么愚昧和糊涂。因此,局限是人类的宿命,每个人都只能做彼时、彼地、彼环境下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它是不是真的“最重要”,只有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才能看清楚。•这就是“问以辩之”。质疑,辨析,再质疑,再辨析,从而形成准确的、明确的观点和论点。构思与表达:立而论之•写作是一个语言连缀的过程,是一个表达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展开的过程。就议论文来讲,写作过程,完全可看做为自己的立论提供证据和逻辑的过程,目的在于让读者共鸣和信服。怎样说理,怎样展开自己的说理,决定了我们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比如,当我们谈论的问题由不同的要素组成,或者可以分解为不同方面,或者可多角度审视的时候,可以分条阐述,条分缕析,一个一个要素的解释,一个一个方面或一个一个角度的来。这样的思路平面展开,追求周全,虽然朴实无华,却也严密厚实。这就是“并列式”的结构。•当我们谈论的内容可在不同领域发生迁移,比如从自然现象迁移到社会现象,从科学迁移到人生;或者可以深化,比如从现象进入本质,从形式进入内容,从偶然进入必然,我们可以选择“层进式”的写作思路。这样的思路纵向推进,追求深刻。当然,对思想逻辑的周密与严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可以在比较中凸显自己的观点。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模型,在比较中甄别真伪,校订是非,选择真知,这就是议论文的“对照式”结构。做比较,关键要选择恰切的比较对象和内容,注意“可比性”。将不具“可比性”的事物强行捏合在一起,甚至会误导思维的方向。•文章展开的过程,就是一个“立而论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解剖来展示某个道理,这就是“例证法”;或者通过对比或类比,来推断某个道理,这就是“比较论证”。论证方法的采用,取决于我们怎样去说理以及怎样说理才有效力。•教材中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叫喻证法。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喻证法不能算是真正的论证方法。比喻只能把道理说得更形象,更便于理解,更好接受,但不能证明某个观点的正误。因此,议论文使用比喻,追求的是一种修辞效果,必须辅以其他论证方法,方有说服力。有时候,比喻甚至会遮蔽人的思维。比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话,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和传播,是因为它将人生比作跑步比赛,强调起跑的重要性,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但“陷阱”也在其中,因为人生与跑步比赛,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人生路漫漫,起跑线上输了,最终不一定会输,何况人生在世,也
本文标题:作文中批判性思维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4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