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十个问题(摘)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十个问题(摘)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十个问题韩吉东(新教育2011年第2期)尽管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我们要追求进步的课堂和发展的课堂。课堂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也许是司空见惯的影响课堂效率的细节问题,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发现、提炼、研究和改进的。“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一、预习问题具体吗?落实检查到位吗?有的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同学们课后把课本第几页看一下;”或者“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有的老师尽管印发了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其中的几个题目,而事实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并没有明确交待。有一次,在学习小学数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时。老师前一天已经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并且布置了预习任务:“自己阅读课本,学习关于千米、分米、毫米的基础知识”。在上课开始的前5分钟,学生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这时,老师却发现孩子们对这部分知识非常陌生,对“千米、分米、毫米”的具体长短没有一个表象认识。可以看出很多孩子根本就没有预习。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好的预习习惯;二是布置的预习任务不够具体。这是一位老师在初中历史“大一统的汉朝”一课中设计的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下列问题,书上有的勾画即可。这里设计了4个题目,长度竟有180多字。试想,如果几个学科的内容加起来放给学生,学生岂能承担得了,还谈何预习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预习提纲上的有关问题,上课后,可以对照课本自查,同桌互查,也可以由组长检查,各组将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由此联想出来的问题,分别写在黑板上的相应部位,全班汇总,进行归类,共同确定展示内容。教师课上或课后还要对一部分同学的预习提纲进行抽查,如果发现不负责任者,除进行个别谈话外,后几节课还要连续上台展示以示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有警示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二、对学习目标,老师明确吗?学生明确吗?一些课堂上常常出现目标设置过于繁琐的现象,比如“粗盐的提纯”一节化学课的目标设计竟达半页,真是太繁琐了!更有甚者,是在有的课堂上,教师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也没有明确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学生只是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在盲目的“跑”。我们还要思考,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教师尽管明确了,但学生明确了吗?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表述具有可操作性,要让学生读得明白,弄得清楚本节课到底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为此,学习目标设置数量要切合实际,要少而精,以3-4个为宜。可在目标中将学习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学习目标表述要用能记住、能说出、能听懂、会运用、能解决、请描述、区别、会计算、请体验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在每堂课上,教师要通过口述、板书、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发现等多种方式来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要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发展。三、导学案的指令明确吗?问题设计合理吗?有的导学案好像是一份简要的试卷,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抄课本内容,并且许多是一些简单的填空题形式,学生只是对照课本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也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的教学优势。这是八年级物理“透镜”一节课的大致流程:环节一:教师交待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环节二:学生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关于透镜基本概念的1—6题,比如,透镜的分类;什么是主光轴、光心、焦距等;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环节三:教师又重复梳理了上述问题,运用课件展示光通过透镜后的传播路线。强调了焦距的测量、光路可逆等问题,图示讲解了三条特殊的光线;环节四:学生继续完成7—11题(判断该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测焦距、冰块取火等)。1分钟后学生交流,又过1分钟学生回报,教师讲解;接下来是小结、检测、布置课外练习。事实上,一些问题学生是能够自己学会的,比如上述“环节二中”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讨论,自己就能解决,老师在这里却又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进行梳理讲解。本节课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环节三中”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与“环节五”的问题上,结果出现了课堂的“前松后紧”,致使“环节五”中的这些重要问题却仅用了2分钟就“程序化”了,其主要原因就是前面6个小题的设计与处理过于零碎繁琐。有的导学案竟用了8页16开纸!并要求在一节课内完成。且不说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来完成这些问题需要多少时间,只说单纯的把这些文字读一遍也要花费不少时间啊!有时教师一连串口述了多个学习任务,也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导入课题后,连续提出了诸如通过阅读自己解决生字词、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等五个问题,让学生先是独立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读了一遍课文之后,便询问小组内其他同学接下来该做什么,竟无人知道,还要到临组寻求帮助。尽管导学案的编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其基本思路应该是导入课题、交待任务、自主合作、汇报交流、精讲点拨、反思小结、巩固训练。其基本栏目主要包括标题、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反思整理、当堂检测和课后拓展等。其中,除了流程的设置要清晰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指令要明确;二是问题设计要整合精炼。四、课题导入多余吗?如何做好课的开端?许多课堂导入平铺直叙,无情境,无悬念,引不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激情。而有的导课又繁琐冗长,耗时低效。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导语要短小精悍,一般来说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成功地导入应要简洁,激发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的好奇心,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经常运用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开门见山、复习法、实物演示、趣闻故事、联系时事、多媒体辅助等。案例一:在学习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时,教师从网上下载了电影《万水千山》,并从中剪辑下了三组画面:漫天风雪中,红军战士勇敢的爬雪山;泥泞沼泽中,红军战士艰难的过草地;红旗飘飘,红军战士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声中胜利会师。这三组画面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们一下子拉到了漫漫的长征途中,感受着战争年代的烽烟和艰难。学生被红军战士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很快就会进入角色,爱国意识也油然而生。案例二:在学习失重和超重现象时,老师引入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多人同乘一台电梯向上运动,当电梯静止时,超重报警装置并没有响,可是当电梯刚向上启动时,报警装置却响了起来。电梯运行一段时间后,报警装置又不响了。难道人的体重会随着电梯的运行而发生变化吗?这样引入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更容易激起学生好奇心。五、自主学习时间怎这样短?注重效益?注重进度?教师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常常不够,使学生缺少一个完整地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时间。在《与朱元思书》一节课上,学生齐读、自读课文之后,老师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段进行背诵,之后让学生起来在全班汇报。这时,连续有5位同学起来背诵了其中的一段,并说明大意,用了大约7分钟时间。若把这个问题再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与小组交流的时间,减少全班范围的汇报,将是更加快捷而高效。这是初中物理《电磁铁》课堂上的一个片段:师:演示通电螺线管吸引铁钉。怎样使螺线管磁性增强?生:猜想。师:演示讲解电磁铁的构成;运用多媒体展示电磁铁的应用实例;使用电磁铁有哪些优点?为什么用钢芯?生:回答。生:设计实验电路图,板书,点评。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生:24分钟后,开始动手实验。记录数据,板书,分析。怎么总有这么多的交代?要压缩这样的交待准备时间,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多思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推断,如果学习科目的顺序和形式安排得当,具有普通能力的儿童也完全可以克服困难,独立进行学习。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他极力提倡用独立的发现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斯宾塞还认为,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保持的更牢固;在学校中养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自学。六、如何使教学环节由繁琐到自然简约?在作文评析课上,有许多时候是教师费了很大的功夫,对每位学生的作文进行了批改,也加了批语,但学生对这些批语认真看过吗?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再次进行研究改进了吗?况且,教师要把一个班的作文全部批改完,那只有等到下周或再下周的作文课时,教师才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而此时学生早已把上次的写作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时再去讲评还会有多大的效果呢?为此,老师把作文课分成了两部分,第一节出示作文要求,限定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速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节课是作文批改课,这时同学们把上一节完成的作文进行组内交流并互相批改,一个组内是4个人,每人都要把组内其他三人的作文批改完。当然,在批改以前,老师要提出具体的批改要求,批语必须包括三部分,即优点、不足和改进意见。这样每位同学在看了三篇相关的“例文”后,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只有在亲身体验中,学生才会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这一批改过程常常是15到20分钟。接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找出自己组内写得最好的同学的作品,在全班内交流,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当众面批。也可以按小组成员编号进行,这次让每个小组的1号来参加全班交流,下次可以让其他编号的同学来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再收交全班作文,进行整体略批,选择范文,了解和把握整体情况。再比如在“瑞恩的梦想”一节课上,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尽量追求简约,主要就是读读、想想、议议、写写。其中,第一环节以默读和浏览为主,第二环节以思考和概括为主,第三环节以自学、感悟、交流为主,第四环节以读写结合为主。这样,教学环节呈粗线条,是开放的、自主的,学生拥有独立阅读的时空,基本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阅读教学的过程比较简约、自然,符合学生阅读的实际,使略读课文的学习真正成为联结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整合设计课堂结构,避免繁琐的教学环节,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应趋于简单和精炼,教学方法应追求朴实。越是简单的越是有效,也越会长久。“大道至简”,老子先生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七、怎样解决小组学习的“伪合作”?教师一声令下,前后桌同学迅速组合,教室里吵吵嚷嚷,一番热闹景象,但往往做不到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去,只是互相对证了一下答案。合作不是简单的对答案,而是激活思维、破解难题、共享成果的过程。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布置学生先来做第一题,2分钟后老师就让学生代表到黑板前讲解,事实上这时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还未做完。结果一个学生到黑板前讲解时,思路不清,老师提醒“要讲清思路和过程”,但还是未讲清楚,教师便说:“大家再用1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学生又展开了讨论。这样的课上,学生的思维刚进入状态,就被教师强行打断,在思维过程中便形成了“半拉子工程”。早就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大多同学都做完,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展示、精讲。一节化学课上,在课堂进展过程中,老师不断统计着小组得A的情况。当老师发现三组还没有得A,便鼓励着:“三组还没有得分,可要加油啊!”但一直到下课,这个三组也没得到一个A。注意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十个问题(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5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