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五章北宋课程目录第十五章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第一节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节北宋初期的社会矛盾第三节变法与北宋的灭亡北宋概况北宋共167年,历9帝。学习北宋史应注意:1北宋所实行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效地铲除五代割据的弊端,保持了内部统治的稳定。其以收权分权为目的的复杂的体制是传统专制主义的一个高峰,但也带来了不少弊病,造成武功不兴,对外作战屡败,政治上也暮气沉沉。至北宋中期发生“三冗”,改革与变法也无法扭转。2唐末五代以来阶级关系、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到宋大致告终。租佃关系和土地兼并使宋朝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斗争的矛头指向不平等的财产关系。3内部和平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宋经济迅猛增长,人口及生产水平超过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城市进一步商业化,科技文化也十分发达。疆域京城帝系评价东南际海,西尽巴僰,北极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万一千六百二十里。《宋史》卷85《地理志》北宋疆域及周边政权图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宋史》卷85《地理志》:“西京,唐显庆间为东都,开元改河南府,宋为西京,山陵在焉。”位于宋京西北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宋史》卷85《地理志》:“大名府,魏郡。庆历二年,建为北京。”按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声言入侵,北宋大臣以宋真宗时曾为防辽而亲征驻大名府的典故为据,为加强河北的战略要点,奏请立大名府为北京。位于宋河北东路。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宋史》卷85《地理志》:“东京,汴之开封也。梁为东都,后唐罢,晋复为东京,宋因周之旧为都。”位于宋京畿路。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宋史》卷85《地理志》:“应天府,河南郡,归德军节度使。本唐宋州。至道中,为京东路。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按赵匡胤建国前曾为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宋州,是此地为帝王肇基之所,故宋真宗时改为应天府,后又升为南京。位于宋京东西路。北宋实行四京制。南宋则以临安(杭州)为“行在”(皇帝行幸所在),作为都城。北宋帝系表(1)太祖赵匡胤(960-976)(2)太宗赵炅(3)真宗赵恒(4)仁宗赵祯(976-997)(997-1022)(1022-1063)(5)英宗赵曙(1063-1067)(6)神宗赵顼(7)哲宗赵煦(1067-1085)(1085-1100)(8)徽宗赵佶(9)钦宗赵桓(1100-1125)(1125-1127)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炅。宋神宗赵顼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死于今黑龙江依兰宋钦宗赵恒,死于今黑龙江依兰北宋:改革是政治生活中的主题南宋:合战则是政治生活中的主题北宋历史分期初期:太祖、太宗中期:真宗、仁宗、英宗晚期: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宋朝评价元伯颜的评价一是整肃宫闱,没有女祸;二是抑制宦官,没有阉祸;三是睦好懿亲,没有宗室祸;四是防闲戚里,没有外戚祸;五是罢典禁兵,没有强藩祸。李祘朝鲜正祖李祘(1776-1800)1791年,《宋史筌》148卷。两宋太后临朝听政姓氏听政时间在位皇帝听政身份真宗刘皇后1022.2-1033.3仁宗太后仁宗曹皇后1063.4-1064.5英宗太后英宗高皇后1085.3-1093.9哲宗太皇太后神宗向皇后1100.1-1100.7徽宗太后哲宗孟皇后1127.4-1127.51129.3-1129.4高宗太后高宗吴皇后1194.7光宗太皇太后宁宗杨皇后1224闰8-1225.4理宗太后理宗谢皇后1274.7-1276.2恭宗太皇太后度宗杨淑妃1276.5-1278.4端宗太后对宗室的权力制约陈邦瞻: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宋朝处理宗室问题的原则:“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高宗圣训,不用宗室以为宰执宗室不得担任宰相本朝故事,宗室不领兵宗室不得统帅军队国朝之制,不属宗室以吏事宗室不得授予地方官取之太优,用之有限限制宗室参加科举对外戚权力的制约外戚不得任“文资”外戚不得任“侍从”外戚不得任地方官外戚不得统帅军队《宋史·外戚传序》:“崇爵厚禄,不畀事权。”第一节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1).北宋统一过程(2).太祖、太宗之间的传位二.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陈桥兵变“陈桥兵变”瓷枕•显德七年(960年)元旦,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奏报北汉和辽朝会师南下,于是朝廷命他率领大军北上抵御。部队来到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生兵变,部下把皇帝穿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当皇帝。于是,赵匡胤回师都城,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正式登上于帝位,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仍都汴京(河南开封),改元建隆。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陈桥驿遗址及相传赵匡胤系马槐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北宋建立的背景及影响宋太祖像古代画像陈桥兵变仅从事变的现象看,不过是唐五代以来骄兵悍将拥立皇帝积习的重演.但此时的时代背景却和以前不同了,从而使这次兵变造就了中原江南新的统一王朝。1、中央和地方实力对比的重大变化镇兵转变为中央禁军后梁—朱温解散神策军以宣武军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设侍卫亲军后周—增置殿前司置殿前都点检2、郭威与柴荣的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禁军建殿前诸班兴修水利稳定赋税限制寺院田产惩治贪官招揽人才夺取后蜀陕甘四州和南唐江北、淮南十四州北伐契丹3、赵匡胤个人的才能不能忽视。北宋的统一北宋在建立后的第四年,就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继承了后周的统一战争策略,即“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对辽朝采取守势;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963年(乾德元年),北宋首先出兵灭掉荆南,接着陆续灭掉后蜀、南汉和南唐。在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的钱祐相继归附,南方的割据政权全被消灭。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出征北汉,把“十国”中的最后一国灭掉,消除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北宋统一南方的主要军事统帅曹彬画像曹彬(931—999),河北正定人。先后指挥了灭后蜀和南唐的战役。任都监。雍熙三年(986)率军攻辽,在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之战中惨败。963年灭960年建立965年灭971年灭975年灭963年灭978年献土978年献土979年灭统一策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九七九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太祖、太宗传位之谜(1)、金匮之盟杜太后赵匡胤赵普《宋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司马光《涑水纪闻》2、烛影斧声(北宋神宗)释文莹:《湘山野录》理宗赵昀赵德昭孝宗赵昚赵德芳太祖赵匡胤高宗赵构真宗赵恒太宗赵匡义(光义)秦王赵匡美(光美、廷美)赵弘殷(炅)金匮之盟钱选摹《蹴鞠图》宋太祖赵普宋太宗赵普(922-992),北京人。政绩: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先南后北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2)、烛影斧声(北宋神宗)释文莹:《湘山野录》一夕,太祖召太宗。“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南宋帝系表太祖赵匡胤(960-976)太宗赵炅(976-997)_________|___________||||赵德昭赵德芳(1)高宗赵构(1127-1162)||(2)孝宗赵眷(1162-1189)(3)光宗赵惇(1189-1194)(5)理宗赵昀(1224-1264)(4)宁宗赵扩(1194-1224)(6)度宗赵基(1264-12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恭宗赵显(8)端宗赵昰(9)卫王帝昺(1274-1276)(1276-1278)(1278-1279)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杨文公谈苑》宋太宗赵炅防弊之政二、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杨文公谈苑》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明人绘《雪夜访普图》1、军事制度方面961年,“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的权力。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司”,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三司的将领则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但无调兵权。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须听命于枢密院。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目的是使兵将分离,方志武将拥兵自重。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将精兵都选拔到中央禁军。进一步加强中央军、削弱地方军事力量。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扩大养兵。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后更为木梃,差以尺寸高下,谓之等长杖。委长吏、都监度人材取之。当部送阙者,军头司复验,引对便坐,分隶诸军。《宋史》卷一九三《兵志七》募兵(养兵)制度:太祖為言:“可以利百代者,惟養兵也。方凶年饑嵗,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嵗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普等頓首曰:“此聖畧,非臣下所能及。”行之至今百四十有一年矣。天下有泰山之安而無一日飛塵之警,何勞措意於其間耶!——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一《元符三年應詔封事》宋代军队: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北宋官員與兵額增長示意圖“以文制武”宋朝军事制度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武将殿前都指挥使司三衙枢密副使文臣枢密使枢密院宋朝军事制度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李纲:“祖宗之时,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范祖禹:“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将从中御”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2、中央政治制度方面二府计相监察军政行政财政御史台枢密院中书门下三司御前会议皇帝北宋前期中央机构《宋史·范镇传》:“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1)、分割宰相的权力北宋宰相议政处所沿唐制,正式名称为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都堂,通常称政事堂,宋人又称“政府”。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宰相,又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通常称为“执政”,二者合称“宰执”。仅管民政事务。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掌全国军政。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枢密院又称“枢府”。政府位于皇宫东边(左边),亦称“东府”,枢府位于皇宫西边(右边),也称“西府”。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宋初大臣赵普像加强监察“台谏合一”(御史台、谏院)“风闻言事”台谏言事,许以风闻。此祖宗之法,所以防奸雄隐伏不测之变也。——杨万里《诚斋集·旱暵应诏上书》御史台:御史中丞、知杂侍御史台院: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谏院:知谏院,正言、司谏台谏:宋代的“言路”,立国之“元气”财政三司使三司同平章事(宰相)行政参知政事(执政)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使(执政)军政枢密副使(执政)枢密院御史中丞监察知谏院台谏御前会议皇帝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枢密院与中书对持
本文标题:北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9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