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析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垓下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大风歌》•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力拔山兮气盖世”•“气盖世”“力拔山”,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项羽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是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时不利兮骓不逝”•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时不利兮骓不逝”•抒发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此时,他多么企盼有一次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虞兮虞兮奈若何”•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末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八千子弟兵,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此诗为楚霸王的绝命诗•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时吟唱的绝命诗。•面对主宰命运的天时,个人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信赖自己的力量,倚重他的战马,留恋他的美人。•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气势恢宏的魄力美•整首诗把沧海桑田、风云激荡的历史演变过程蕴藏在大开大合的意象营造中。“大风”横扫一切,象征了摧枯拉朽历史变迁之力;“飞扬”的“云”衬托出大风的强劲。•唐·李善:“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二)建功立业的成就美•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取得胜利,使征服欲得以满足的自豪感;•有终成统一大业之后人生价值得以展示的成功感;•有登上帝位之后“天下舍我其谁”的踌躇满志感;•有衣锦还乡向乡邻炫耀的自我荣耀感。(三)求贤若渴的胸襟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中的“猛士”富有阳刚之气的壮美,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他不仅指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豪杰猛将,也包括了在和平年代治国安邦的良臣贤士。作为一代雄主刘邦若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又岂能让“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散曲的体裁多样,主要分为小令和套曲。小令指独立的只曲;套曲是把同一宫调若干曲子按照一定次序连缀起来。般涉调,名;哨遍,名;高祖还乡,名.宫调曲牌标题背景简介高祖还乡在史实《史记·高祖本纪》的叙述中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老百姓对他也非常热情、亲切。作者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是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第一层:迎驾。第一首[哨遍],以简洁的笔法,描绘了众乡民忙碌的场景。•第二层:驾到。包括第二首[耍孩儿]、第三首[五煞]、第四首[四煞],写乡民对皇帝车驾的嘲笑。•第三层:见驾。包括第五首[三煞]、第六首[二煞]、第七首[一煞],写乡民认出皇帝刘邦,揭露刘邦的老底。•第四层:骂驾。第八首[尾],写乡民向皇帝刘邦讨债,嘲笑他更名改姓的无赖行为。•哨遍•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也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又是言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保长挨家挨户地通知:任何差使都不得借故推托。这一回的差使非同一般,这一边交纳的草料(马饲料)要去掉草根,那一边还要摊派劳役,样样必须认真对待。又说这是皇帝出行的车马,都说这是皇帝亲自乘车前来,今天衣锦荣归故里。王乡老端着盛献礼的瓦制大托盘,赵忙郎抱着准备给皇帝敬酒的酒葫芦。他们头戴新买来的头巾,身穿刚用来浆洗过的绸衫,真正是装腔作势,摆财主阔老的架子。•“迎驾”本应相当隆重,出于百姓的自愿,如今却要社长挨户“告示”,强制规定,这暗示了什么?•刘邦不得人心,百姓怨恨之极,为下文蓄势。•“不寻俗”意为不平常,出自乡民之口,耐人寻味。•长期来,许多“寻俗”的差使,忙于应付,已经苦不堪言,今日皇上驾到,差使非同一般,自然忙上加忙,怎能不怨声鼎沸。似在写“乡民迎驾”,实斥责“圣驾扰民”。由此可见刘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往下笔锋一转,贫苦百姓忙着支应苦役,那些有钱的富户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在忙,不过不是作苦力,而是忙于场面上的应酬接待。你看那王乡老托了个盛献礼物的盘子,赵忙郎抱着个献酒的葫芦。一个个戴着新洗刷的帽子,穿着刚浆过的绸衫,呆呆地站在那儿准备接驾,心里争着要向上献媚,在庄户人看来真正是装模作样。•作者于戏谑的笔调中,极尽嘲讽之能事,又于一闲一忙、一喜一怒的对照中,反映不同阶层对天子的截然不同的感情。•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免,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爱出风头的王留率领一伙装腔作势的家伙,又是吹笛又是捶鼓瞎折腾。见一大队人马来到村口,当头里有几面旗子迎风招展。一面旗上画一个白色的环,套住一只大白兔;一面旗上画一个红圆圈,圈住只黑乌鸦;一面旗上画一只公鸡在飞舞;一面旗上画着一只狗长了双翅;一面旗上画着一条蛇缠绕着一个葫芦。•王留,乡民诨名,元曲中常用以指好出风头的农村青年;瞎,犹言“坏”;乔,系骂人的话,意为刁滑、装模作样;男女,这里为男人的贱称。•由主人的德性可以想见客人的品行,这是伏笔。下笔就用“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两句,将迎驾的场景从村内移至庄口。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意识地把此时此地的情景描绘得近乎荒诞,令人莫名其妙,一扫天子荣归故里时那种庄严神秘的气氛。•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用红漆漆过的钢叉扛在肩,用银镀了的斧头拿在手,还有甜瓜、苦瓜模样的东西镀了金。铮光瓦亮的马镫挂在枪尖上,色白如雪的鹅毛铺在扇子上。这几个装模作样的家伙,手里拿着一些乡民们不曾见过的兵器棍棒,穿着些怪里怪气的衣服。•刘邦返乡,着实是排场阔绰,气象不凡。可是在乡民的眼里,这些代表皇帝无限权力的仪仗,只不过是“叉”、“斧”、“马镫”、“鹅毛扇”、“甜瓜苦瓜”之类东西。对器仗队的蔑视,实际上也是对皇帝的嘲笑和轻蔑。•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拉车的全是高头骏马,笼头上一只毛驴也没有。车驾上打着的黄罗伞(皇帝乘舆上的车盖,即“曲盖”),它的长柄天生是弯曲的。车驾前走着八个人,活像泥塑木雕的天上判官;车驾后跟随一群递送杂物的人。还有几个千娇百媚的妇女,她们都穿着一个式样的衣服,梳妆打扮也完全相同。拉车的全是高头•农村马少驴多,乡民见有马无驴,便觉诧异。用“天曹判”讽刺车驾前卫(护驾侍臣)犹如泥塑木雕的傀儡;用“多娇女”嘲笑随驾陪侍的嫔妃宫娥是妖里妖气的女子,完全是庄稼人的口吻。在乡民眼里,所有旗帜、仪仗、侍臣、宫女等,都显得荒唐而可笑。从第二只曲至第四只曲,作者泼墨勾勒了一幅笑话百出的“车驾”进村图,把刘邦富贵荣归时华丽堂皇、庄严威的气派和场面,描写得猥琐龌龊,滑稽可笑。•皇帝出场,排场很大。先是旗队过来,各种旗子上的龙、凤、虎,象征着皇帝的高贵出身和显赫的地位,接着上场的是仪仗队,威武森严的各种兵器,代表着皇帝的无限权力,最后是车驾前后的卫队、侍从,保卫着皇帝的安全。•这表明皇帝身价、威风的一切,在乡民眼里,怪里怪气,不伦不类:他们看月旗是白环套个兔子,凤凰旗在是跳舞的鸡,金瓜锤是甜瓜、苦瓜;皇帝车驾前的前卫,像是泥塑木雕的天上的判官。作者让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动物,取代那些凤凰、飞虎、蟠龙等珍贵动物,揶揄之意显而易见。总之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刘邦回乡威严隆重的盛况,一下子都变了形,走了样,失去了光彩,威风凛凛的排场,像是玩杂耍的马戏班,这真是极大的讽刺。•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分析: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比如: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跳舞的鸡。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坐在车驾上那个身材高大的人下了车,众乡人恭恭敬敬地对他行大礼。那个大个儿神态傲慢,斜视着众乡亲,简直是目中无人。父老乡亲们都屈膝弯腰向他跪拜,那大汉挪动身子扶一扶。我猛然间抬头一看,偷看得多时,终于认出了这个大汉的尊容,差点儿把我的肺都给气炸了。•这支曲子开始,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这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句词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作者撷取刘邦下车时的一招—式。写其发迹后不可一世的神态。刘邦先是“觑得人如无物”,冷眼环视,目中无人,这是对乡民的鄙视。足见刘邦龙袍加身后,此次前来无非是炫耀天子之威
本文标题:《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9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