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亲社会行为
BJFUPSY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二、亲社会行为的原因第一节亲社会行为及其原因•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分类: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后者涵盖范围要大于前者。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并不加以区分。这不仅是因为意图难以把握,还因为二者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对其加以鼓励要比区分更重要。•二、亲社会行为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这是由威尔逊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且产生较多的后代,而每一个后代也将具有该特质。从而在群体中形成团体优势。–长脖子的长颈鹿比短脖子的长颈鹿更获得食物,产生更多的后代。长脖子基因被传递。但脖子过长会使动作变得笨拙,也会被淘汰——脖子长度适中的长颈鹿能够成为该种族的优势团体。–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对个体来说则未必如此。一对鸟饲养6只小鸟,每一只幼鸟有半数的基因来自其雄性亲代,6只小鸟的基因加起来的话就是其雄性亲代的3倍。雄鸟基因胜于从前。–研究者认为,只有双向的或相互的利他行为(Mutualorreciprocalaltruism)才可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RobertTrivers,1971)。–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社会生物学对利他行为的预测较易验证,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会有更多的利他行为。•(2)社会进化论–很多人认为社会因素要比生物因素更为重要。社会进化论理论认为,在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三种社会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Socialresponsibility):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家长有责任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性规范(Reciprocity):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回馈他人。主要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社会公平规范(Socialjustice):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有时候没有助人并非我们没有责任感或者是不遵循互惠规范,而是我们认为对方不值得帮助。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二、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一)责任分散假设对于“闹市杀人”案,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1.紧急报警实验被试:男性大学生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2.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呃…发作了…呃。”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2030405060708090旁观者数目旁观者助人比率8562311255293166406080100120140160180旁观者数目消耗时间125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3.不幸女士实验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二、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社会作用力理论(socialimpacttheory)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纳(Latané,1981)在总结利他行为和旁观者干预的实验研究后,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拉塔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force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二)社会作用力法则1.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受的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小。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小于第(n-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NII=SN-t(t1)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图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2.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时间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的作用力增加,但与原有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1元-0元100元-99元(边际效用递减)恋爱的感觉INI=SNt(t1)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3.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I=F(SIN)I(impact):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S(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I(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N(number):作用源的人数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作用源目标靶第二节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一、助人的决策过程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是的不不不不是的是的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他不需要帮助我没有责任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我的行动值得吗?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是的,给予帮助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一、助人的决策过程•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受助者特点1、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Dabbs,1975;Piliavin&Unger,1985)。2、相似性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大学生”乞讨;“一家三口”乞讨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3、外部特征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4、人格特征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因外在不可控的因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愿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酒鬼VS.被抢劫的白领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二)助人者特征1.年龄与性别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道德发展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稍大一些。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2.个性特点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共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3.心境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做了有负罪感的事情,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4.道德推理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有正相关。也就是说,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三)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社会环境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家庭、学校、社区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2.匆忙与助人代价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达利(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634510010203040506070时间紧急时间正好时间充足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①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道歉);②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③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①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②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③同情: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那个人很快离开了;④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实验结果: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是一个愉快的事情。第三节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二、示范作用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四、助人技能的学习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二、示范作用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现场的示范作用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感动中国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一)共情能力培养共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共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二)动机提升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第四节助人行为的培养•四、助人技能的学习心理学家斯陶布(Staub,1978)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第九章亲社会行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1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