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集体备课五单元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时间主备人参与人员【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二、发展性目标:1、认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的过程。2、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重点】1、计算: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2、用数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3、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难点】1、基数与序数: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2、用数学: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3、数概念的形成4、6―――10的加减法【教学建议】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事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事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标》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好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共约20课时。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二课时6和7的组成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6、7的组成。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掌握6和7的组成。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小棒7根,小圆片7个。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从1数到7;从7数到1。2、口答。①6前面是几?②6后面是几?③与5相邻的是几?二、新授1、教学6的组成。①把6个小圆片给涂上2种颜色,可以怎样填?打开书第41页。在书上给小圆片涂色,教师巡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顺序的涂色。)②让学生结合自己涂的小圆片,完整填出6的组成。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教学7的组成。问:将7个小方块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呢?①学生动手操作。②小组内讨论,有几种分法?③学生反馈,教师板书:777/\/\/\615243问:我们看到了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三、练习1、对口令。2、完成练习九的第4题。
本文标题: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集体备课五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2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