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第二节建安文学一.建安风骨(一)风骨概念“风骨”一词,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一.建安风骨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钟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三)“建安风骨”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二.曹操(一)生平、思想1、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二十岁举孝廉,镇压黄巾军,起兵讨董卓。建安元年迎献帝建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药理、建筑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二)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其中四言诗已脱出“诗三百”束缚,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2诗歌的主要内容:(1)反映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东西门行》。《蒿里行》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因此,后人称《蒿里行》为“诗史”、“汉末实录”。(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写登临碣石山,眺望大海之所见所想,气魄宏大、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豪迈情怀。(3)抒写年命之悲和幻想长生的游仙诗。如:《秋胡行》、《陌上桑》等。《秋胡行》云:“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到昆仑,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反映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境。3、曹操诗歌的特色(1)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2)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三)曹操的散文:清峻通脱鲁迅曾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代表作品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等。《让县自明本志令》是为了反对政敌攻击其有废汉自立的“不逊之志”,以安定部下人心所作的令文。文中自叙怀抱,反复表明自己对汉朝廷忠心无二,直言不讳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坦言相告,绝不会交出兵权,“诚恐已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似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直率行文,简洁朴素,无所顾忌掩饰,个性鲜明,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求贤令》是曹操在赤壁之战遭受重创后,感到人才缺乏,所以写下此令,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与东汉以来选拔官吏的旧传统,旧标准相对立。提出士不论廉否、地位和品行如何,只要有才能,即可重用。三.曹丕(一)生平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任过五官中郎将,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做了七年皇帝。死后谥文,称魏文帝。曹丕的生活相当安逸,一生过着贵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这使他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较为狭窄,其文学成就不如曹操和曹植。(二)诗歌1.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燕歌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如:“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2.风格:便娟婉约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沈得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三)文学理论《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文章讨论了文学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诗赋欲丽”的重要文学思想,并且用“文以气为主”的标准评论建安七子作品的优劣,指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论述文章的地位和价值,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此外还批评了“文人相轻”、“贵远贱今”等不良的文学评论态度。四.曹植(一)生平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于著文,且才思敏捷,能下笔成章。深得曹操宠爱,曹操曾一度想立他做太子,但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及曹丕即位,对他进行迫害,屡次将他贬爵徙封,他很不得志。明帝曹睿即位后,曹植几次上疏,希望得到重用,都不能如愿,因而终日过着困顿苦闷的生活。41岁,郁郁而终。他曾封陈王,谥号“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共40余篇。(二)诗歌曹植的生活和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才华横溢,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为人不羁,积极奋进,要求建功立业,所以前期诗歌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期受曹丕、曹睿父子迫害,名为藩王,实近囚徒,抑郁忧惧,由于生活境遇的变化,他后期的诗多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之情。1.思想内容(1)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如:《白马篇》《白马篇》塑造了一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壮士形象,充满着豪壮的乐观精神,这是诗人的形象写照。(2)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如:《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叙写了自己所遭受的迫害,抒发他和曹彪分别时的骨肉之情。《野田黄雀行》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3)反映社会乱离。如《送应氏》、《泰山梁甫行》前期诗作《送应氏》,借送别真实地描写了在洛阳所见景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无限感慨。(4)闺怨诗和游仙诗,如《七哀诗》《七哀诗》抒写女子的相思与隐忧,其间寓有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游仙之作如《五游》、《升天》、《仙人篇》是诗人晚年的精神寄托,此中寓有沉重的人生感慨。2.艺术成就。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序》)。(1)大大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曹植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无论是前期的任侠使气,还是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特征,激越感人。(2)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曹植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也吸收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成就,增加了诗歌的词藻华丽和生动形象的特征。其《美女篇》虽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更为细致。他的诗善用比喻,有时通篇为喻,如《野田黄雀行》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3)语言绮丽自然,韵律色调和谐。曹植精通音律,他的诗注重对偶、炼字和声色之美。如“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情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皆平仄协调,音节铿锵。(4)讲究谋篇布局。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善于以警句开篇,精警突出,造成强烈影响。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置于其首,“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置于其中,使诗情振起。《赠白马王彪》在结构布局上采用章章蝉联的方式,层次分明地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感情,使全诗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五.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七子之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存诗23首。五言《七哀诗》,是建安诗人的上乘之作。六.蔡琰•蔡琰,字文姬,汉代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一生遭遇坎坷,幼年过着亡命流离的生活,后嫁给河东卫仲道,夫亡而寡居。汉末大乱,为胡骑所掳,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了两个儿子,后为曹操赎回,再嫁董祀。•现存诗作仅三篇,代表作五言《悲愤诗》是自传性的作品。五言《悲愤诗》是建安文坛上的一篇杰作。它长达540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汉末军阀混战中的悲惨遭遇。她在被掳途中,受尽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在滞留胡中又倍受思乡煎熬;有幸回国,却又和亲生子女生离死别;归国后,故园一片废墟,怵目惊心。全诗叙事兼抒情,善以女性的细腻感受,通过细节描写,描摹情景,使人如临其境。《悲愤诗》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它对杜甫叙事诗的艺术风格,也有很大影响。
本文标题:建安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3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