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书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吴敬梓简介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因长期客居江宁(今南京),别署秦淮寓客。创作背景•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结构•第一回与终回首尾呼应,对全文的题旨设想进行总结•1----24(上)主要揭露儒林的肮脏不堪,表现文运的衰落•24----45(上)肯定人物开始陆续出现并与前边的否定人物并存。提出以德化人的理想•46---55以世风日益腐败说明以德化人理想的破灭,完美实现了以松散结构表达八股致艺的题旨儒生形象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二进(周进、范进)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匡超人、牛浦郎所谓“名士”杜慎卿(莫愁湖)景兰江、赵雪斋、西子湖娄三、娄四、杨执中、权忽用,张铁臂理想人物王冕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萧云仙市井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儒林外史艺术特色“用笔千变万化”,写人“绘声绘色”,“莫不尽态极妍”,“能令阅者拍案叫绝”。胡适认为《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鲁迅特别称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认为自《儒林外史》问世,中国讽刺小说才达到完善的地步。鲁迅还指出,《儒林外史》在人物描写上“烛幽索隐”,刻画世相生动传神,“如在目前”。被列为中国古代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喜剧小说杰作。主题内涵《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封建末世信仰追求、文化教育危机的著作。它以士人生活为基本题材,假托明代社会背景,实则是向世人展示出清代知识分子生活的身不由己和压抑,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仰追求、文化教育的危机。我们认为对《儒林外史》主题的不同认识,实际上由考察的角度和层面的不同引起。从表面看它是批判举业无凭,八股考试不能真正选拔人才,而是引人追逐功名富贵;从第二个层面看,有幸中举之人若不是迂儒,即为酷吏,儒林缺少真儒,八股制度与其说是选举人才,不如说是毁坏智能;从第三个层面看,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没有理想的选择,无论“出”、“处”都非常无奈,从而揭示“一代丈人有厄”;从第四个层面看,八股制度和理学相为表里,危害已不仅在儒林,而是殃及整个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信仰追求和文化教育危机作品评价•《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社会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
本文标题:儒林外史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5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