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针对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改革方案,实践了研究生“客座”等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为新时期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一条新路。【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b)-0116-02在当时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在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等现实条件,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创新、综合、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是指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主要课题,并按这一要求,重新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扩充专业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综合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传授知识将使以人文与科技知识相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里的综合是人文与科技知识的综合,多学科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开放是指知识经济要求研究生具备开放的素质和能力,既敢于竞争,又善于团结;既强调个性发展,又强调集体合作,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事了多年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及管理工作,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进行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则主要靠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生在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是研究生获取知识的关键,也是适应社会竞争的保证。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导师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并积极挖掘和鼓励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同时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通过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创建研究型课堂等途径来切实的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我院研究生,为提高其创新能力,我们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方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基础课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专业课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以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研究生自学性强的优点,另一方面又可因材施教,突出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教师地位也转变为实践能力的引导者、指导者和质量监督者,能够促进研究生成长为具备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战型人才。2面向知识经济,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21世纪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知识经济主要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而研究生教育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于一体,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任务,它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的需要,在思考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时,必须积极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而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注重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改进教学方法,造就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水平人才。为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我院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大大减少了理论课的学时和学分,将应修总学分32学分减为26学分,专业课1学分对应36学时减少为32学时,对所开课程的必要性及实用性也进行了反复论证,并增设了各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程,对文献综述报告及学术活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规范。这样减轻了研究生的课程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实践创新中、用在学术的沟通和交流中,不仅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增进知识的传播。研究生们也普遍反应,这些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设定对于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均起到了促进作用。3明确培养目标,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以教学、科研和开发为中心任务,研究生把学习、研究和开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研究和开发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产学研”合作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研究生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将构成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分析研究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国际化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征,我们实行了三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客座”培养模式、“指导组”培养模式和“弹性”培养模式。3.1“客座”培养模式“客座”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先在高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任务,然后到公司、企业根据实际项目的要求做学位论文。此模式一经推出,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欢迎。对于研究生本人来说丰富了选题的领域,增强了工程应用的创新能力,并且拓展了就业渠道。对学校来说,扩大了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扩展了科研协作领域,而且缓解了学校教育资源的压力。对客座单位来说,壮大了其技术科研力量,补充了智力资源,增强了企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储备,更重要的是节约了人力开资、创造了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十名研究生通过这种模式完成了学位论文工作,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3.2“指导组”培养模式“指导组”模式以完善导师负责制为基础,以科研学术团队的资源为创新平台,兼顾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由3~5名教师构成指导组,从基础理论研究、试验和工程应用研究等方向联合指导,在培养的各个阶段职责分工、相辅相成,形成适合个性发展、紧密团结、学科交叉的科研群体。我院目前有指导组20个,每组平均年龄在35―45岁,导组内的教师在同一研究领域,结合各自业务专长,形成优势互补,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受益面,克服了传统的“师徒”培养模式的缺陷,发挥了团队的指导优势,搭建了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此外,指导组由老、中、青教师组成,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3.3“弹性”培养模式随着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类型的增多,加上考生的基础和层次上的差异,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我院对研究生实施弹性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制、选课和选题三个方面的弹性,学制的弹性是指硕士生学制实行2-5年、博士生学制3-6年,研究生在这期间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随时毕业;选课的弹性是指研究生可以根据所从事研究方向、兴趣爱好,从学位课以外的方向课和选修课中进行弹性选课,不受学科和专业限制;选题的弹性指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导师科研课题或企业横向课题,也可自选课题。这些弹性培养模式有利于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和自主成才。4严格学位论文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对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检验。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切实提高论文质量也必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标题:电子信息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60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