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面的变化。政治隋唐贵族制衰废,宋朝君主独裁制兴起经济唐宋之际,为实物经济之终结,货币经济之开始文化由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关于唐宋时期政治体制变迁的阐述,在“唐宋变革论”理论体系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唐代是贵族政治体制的终结,而宋代是君主独裁制的开始。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世家大族衰落,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天子地位巩固,可以随意支配官员。天子掌握全权的体制自宋代开始发展,到明清完全定型。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的形成3.唐太宗和贞观之治①建立唐朝和取得皇位②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③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④对外交往⑤贞观后期的变化3.藩镇割据问题汉武帝设中朝,有尚书和中书之职,成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东汉设尚书台,长官称尚书令,品位低微,仍属内廷官署。曹操将尚书由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扩大,政出门下,遂有门下省的建制。内朝官员的外朝化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恢复丞相或相国的官职,而且自我任命担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屡次设置丞相或相国,几乎都是权臣自命或皇帝迫不得已而任命的,成为权臣篡位的一种过渡和信号。“自魏晋以来相国丞相多非寻常人臣之职”([清]王正功《中书典故汇纪》),既不能看成是本来意义的宰相,更不能与东汉有名无实的三公相提并论。——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此后宰相失职,却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的,便如唐代之三省。何谓失职?因宰相职权,本该领导政府,统治全国的;后来此项职权,被皇帝夺去了,皇帝把他们的私属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的职权;这是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事。现在到唐代,才又把以前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换言之,亦即是把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交还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皇帝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掌职官铨选掌税收财政掌文仪外事掌兵籍军令掌司法刑狱掌营造工程《贞观政要》卷一《君道》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卷八《务农》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的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制度广求贤哲不避愁怨不拘门第不论民族重用魏征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唐代授田文书唐代庸调银饼唐代调布二、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对外贸易曲辕犁唐三彩胡人执犁俑筒车唐朝制瓷业的分布唐代瓷窑遗址唐越窑青釉秘色瓷碗唐白釉马镫形壶古代丝织业中心的迁移唐西亚风格的丝织品隋唐时期的大运河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姚合。汉朝市场画像砖唐长安城西市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卷二十三、隋唐时期的文化1.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学技术的发展①雕版印刷术②火药的发明3.文学艺术的发展①诗歌创作的高峰②书法艺术的兴盛③绘画艺术的发展所谓三教归一的说法,不论出于那一家之口,无一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即“三教虽殊,同归于善”。实际上是将儒家理念作为三教的取舍标准,故反对三教并提的一方,也是以佛、道二家不具备能与儒家等量齐观的社会功能作为一条重要理由,认为三者在道德趋向上仍未一致。由于自南北朝起玄学的消退和经学的东山再起,尤其是王通、韩愈等人对新儒学的发展,一直到程朱理学的兴起,儒学主导社会意识的动能日益强大,促使三教在隋唐之后朝儒家倾向的势头也愈来愈明显。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年。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金刚经卷子金刚经卷子唐朝印制的日历颜真卿多宝佛塔碑张旭草书怀素草书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为纸本手卷,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传为宋人摹本。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图分两段,前段描绘天王送子的情节,后段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图中绘人物、鬼神、瑞兽二十多个,人物则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牙舞爪,瑞兽灵活飞动,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可以看到佛教传入中国后,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而完全是汉人模样。作为一幅中国画,又昭示着线描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铁线”衍生出“兰叶线”,从此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大备,无怪乎苏东坡语:“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四、北宋的政治和改革1.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①中央集权的加强及其影响②宰相权力的分化和削弱③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①变法的开始②理财措施③强兵措施④培养人才的措施⑤变法的结局和影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稍夺其权: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置通判●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10余万,地方分驻10余万。剥夺军权禁军将领地方节度使分散军权调兵权:枢密院统领权指挥权:临时委任削弱地方军队军事措施◆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更戍法“以文制武”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武将殿前都指挥使司三衙枢密副使文臣枢密使枢密院三司(财政)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皇帝御前会议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三司使御史中丞北宋的中枢权力机构制度设计中的分权原则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北方民族先后建立了强大的辽、夏、金、蒙元政权,与宋朝形成对峙。与此前的草原游牧国家不同,这四个政权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而建立的,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进入汉族社会。辽之立国,与汉初匈奴、唐初突厥均不同,辽国只是一个汉族分化的国家。中国的东北方,为安、史以来长期的藩镇割据所隔绝,久不与中国中央相通。此一部分人遂与异部族武力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新国家。这一个国家,遂还为中国本部之强敌。这又是此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端。——钱穆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宋给辽30万的岁贡宋年收入1亿以上一般规模的战事所需军费3000万以上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百年之久。另外,宋朝开放了对辽的榷场贸易,利用经济优势,赚回大批钱物,以补偿对辽的岁币损失。——周宝珠陈振主编《中国历史·宋史》王安石: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困穷,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王安石: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记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只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熙宁元年八月迩英殿奏对•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均输法•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农田水利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募役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方田均税法一、不是固定不变地向各地征敛实物赋税,而主要是在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此即“徙贵就贱”。二、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此即“用近易远”。与均输法配套的措施有二:其一,扩大发运司的职权,拨给发运司专项资金,用于采购,赋予“从便变易蓄买”的权力,并增辟官吏。其二,建立京师所需与发运司上供的信息沟通体制,让发运司预先知晓京师库藏状况,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籴买、税敛、上供。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幅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公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公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邪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朱熹明代杨慎《铅丹录》谓王安石为“古今第一小人”。明代李贽《史纲评要》谓北宋“沦丧之祸,实王安石有以启之。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的剥削和镇压,而对祖国的统一没有作出什么贡献。如部分地恢复征兵制、用封建官营商业破坏私营商业等等,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至于他怀抱统一祖国的理想,农田水利法对发展生产起了某些作用,也是应当肯定的,但毕竟只能作为评价变法的次要方面。……他的变法徒然使人民支付了重大的代价和牺牲。——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两大派的斗争,本质上还是政策性的分歧。变法派好大喜功,为了宋皇朝的长安久治,富国强兵,不得不牺牲一些官户和上户的利益,也要对广大的贫民下户加强剥削和镇压。反变法派目光短浅,安常习故,他们既反对触动官户和上户的利益,也反对给平民下户增加负担,不同意用保甲等法加强镇压,认为变法适足以激化阶级矛盾,危害封建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的加深,两派之间又产生许多私人的仇隙,相互进行报复。——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北宋后期,从朋党之防到党籍之禁,逐步升级,愈演愈烈。当时所谓的“朋党”,并非严格的团体,而是适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产生、人为推定的“派别”。所谓的新法继承人,不仅毁掉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新法,毁掉了不止一代精英人物,也毁掉了赵宋王朝百馀年间养育起来的士大夫政治传统,最终毁掉了北宋。二、两宋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3.商品经济的重大进展①城市和商业②纸币的出现年代全国人口南方人口(%)北方人口(%)太平兴国五年(980)3541256.743.1元丰元年(1078)9087262.637.4崇宁元年(1102)9892764.135.913世纪初12440064.835.2元至元廿八年(1291)6715285.114.9唐朝垦田数大致在今亩5亿至6.6亿亩之间,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隋唐两宋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6203 .html